绿判断结果基本吻合。”
“尸斑呢?” 张林追问,目光落在尸体背部。林晓调整灯光角度:“尸斑位于背部、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后侧,呈暗紫红色,指压尸斑部分褪色(褪色率约 40%),边缘模糊,呈弥漫性分布,未见明显转移尸斑。根据尸斑的颜色、指压反应及分布范围,判断死亡后 6 小时内曾保持仰卧位,之后可能因外力作用(如搬运)导致体位改变,但未形成新的固定尸斑,进一步支持死亡时间在 48-72 小时的结论。”
张林拿出直肠温度计,插入尸体肛门:“测量直肠温度,记录数值。” 片刻后,林晓报出数据:“直肠温度 22.3℃,解剖室环境温度 20℃,温差 2.3℃。根据死后直肠温度下降公式(20℃环境下,死后前 10 小时每小时下降 0.58℃,10 小时后每小时下降 0.38℃),反向推算死亡时间约 58 小时,与尸僵、尸绿的判断结果误差在 2 小时内,可将死亡时间精确锁定为 8 月 23 日凌晨 2 点至 4 点之间。”
“有没有可能因尸体长期处于下水道低温环境,影响腐败进程和温度下降速度?” 林晓提出疑问,手里的笔悬在记录纸上。张林点头,起身走到解剖台另一侧:“确实需要考虑环境因素。我们调取了下水道的环境监测数据,案发路段下水道内水温 18℃,湿度 95%,属于低温高湿环境,会延缓腐败进程 —— 正常室温下 48 小时的尸绿程度,在该环境下需延长至 60 小时左右,这与我们当前的判断基本一致,说明环境因素对死亡时间推算的影响已在误差范围内。”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