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手林晓已将解剖器械按流程排列在不锈钢托盘上,手术刀、止血钳、颅骨锯、组织剪等工具依次摆放,托盘边缘的标签纸上清晰标注着 “死者:无名男尸,解剖日期:8 月 25 日”。
“开始体表检查,同步记录基础数据。” 张林的声音透过防毒面具传出,带着轻微的闷响。林晓上前掀开尸单,强光勘查灯的光束精准聚焦在尸体上:“男性尸体,年龄初步判定 28-32 岁,身高 178Cm,体重约 72kg,发长 5Cm,黑色,发质中等硬度;全身衣着完整,上身着黑色棉混纺夹克,下身着深灰色棉质牛仔裤,脚穿黑色帆布运动鞋(42 码),衣物表面覆盖大量淤泥,局部有磨损痕迹,未见明显撕裂或锐器切割破损。”
张林蹲在解剖台旁,手指轻轻按压尸体皮肤:“皮肤颜色呈灰褐伴污绿色,符合死后腐败过程中的尸绿形成特征,尸绿主要分布于腰背部、臀部及大腿后侧等低下部位,根据尸绿扩散范围(约占体表面积 15%),结合解剖室环境温度(20℃),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 48-72 小时之间。” 他转头看向林晓,“晓,记录尸僵与尸斑情况,注意区分死后体位变化对尸斑分布的影响。”
林晓拿出解剖标尺,贴近尸体关节:“尸僵程度:下颌关节活动度约 15°(可轻微张口),颈项部肌肉僵硬(头部侧屈受限),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僵硬度达 Ⅲ 级(关节活动度<30°),手指呈半屈曲状;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僵硬度 Ⅱ 级(关节活动度 30-60°),踝关节及足趾僵硬度 Ⅰ 级(关节活动度>60°)。尸僵发展符合‘下行性分布’规律,结合当前僵硬度,推测死亡时间距解剖时约 56 小时,与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