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低温、暴雪、冰层覆盖的极端环境,对装备性能和战术适配提出了全新挑战。
林薇第一时间查阅与极地生存、低温作战相关的古籍资料,在《后汉书·西域传》中发现记载:古代西域军队在严寒环境中“以毛为衣、以雪为水,择背风处扎营”,提炼出“顺应环境、精简适配”的核心思路。“极地装备不能追求全能,而要聚焦核心需求,”她指着整理的战术方案,“参考古代‘毛衣御寒’的智慧,为无人装备加装‘仿生保暖层’,采用类似动物绒毛的纤维材料,减少热量流失;针对‘择背风处扎营’,在智慧指挥平台中加入‘极地环境评估模块’,自动筛选避风、无冰裂风险的区域作为装备部署点。”
她还从《孙子兵法·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的时机选择理念中获得启发,提出“极地任务时段优化”:“根据极地昼夜长短、气温变化规律,避开极夜和酷寒时段执行任务,优先选择正午气温,相对较高、光线充足的窗口期,提升装备效能和任务安全性。”
赵阳在基地搭建“极地环境模拟舱”,模拟零下40摄氏度低温、10级暴雪、冰层厚度达3米的极端场景。测试初期,无人车的电池在低温下快速损耗,续航时间缩短至正常状态的1/3;无人机的螺旋桨被积雪冻结,无法正常起飞。他对照《纪效新书》中“冬练三九,以寒砺兵”的练兵思想,对装备进行针对性改造:“给无人车电池加装‘恒温加热套’,借鉴古代暖炉保暖原理,通过低功耗加热维持电池工作温度;在无人机螺旋桨表面涂抹仿生防冰涂层,模拟北极熊毛发的疏水结构,防止积雪附着。”
针对冰层侦查难题,赵阳参考《墨子·备穴》中“穿地视之”的探查方法,为无人车加装“冰层探测雷达”:“通过雷达波穿透冰层,分析回波信号判断冰层厚度、内部结构,避免装备在薄冰区域倾覆。”在模拟“冰层下解救人质”场景时,无人车借助雷达定位到冰层薄弱点,用特制破冰钻头开辟通道,配合水下潜航器成功完成救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