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负责研发极地反恐的“通信保障系统”。极地复杂的电磁环境和厚厚的冰层,导致传统无线通信信号衰减严重,装备间常出现联络中断。他研究《古代烽燧制度》——通过烽火传递军情,实现远距离信息沟通,设计了“多级通信中继网络”:“在任务区域部署‘冰面通信塔’‘水下中继器’‘空中中继无人机’,形成‘天地水’三维通信链路,像烽燧接力传递信号一样,确保指令在极端环境下稳定传输。”
为解决极地人员识别难题,陈凯在平民识别系统中加入“红外特征增强模块”:“低温环境下人体红外信号与环境差异更明显,通过增强红外特征提取,即使目标被厚重衣物遮挡,也能精准识别身份。”经过测试,该模块使极地环境下的人员识别准确率保持在95%以上。
王玲协调极地考察站和低温工程实验室,获取极地气象、地质、冰层分布等详细数据,建立“极地反恐数据库”。她强调:“极地反恐不仅要应对****,还要保护脆弱的极地生态,这与咱们的生态反恐理念一脉相承。”为此,她提出“无痕迹作战”原则:“所有无人装备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临时锚点,避免破坏冰层和地表;驱散装置优先使用强光、声波等非接触手段,禁止在极地使用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药剂。”
七月,极地反恐战术体系在北极圈附近的模拟场地开展试点测试。模拟场景为“****藏匿于冰下洞穴,劫持科研人员”。指挥平台通过环境评估模块选定最优部署点,无人车编队借助冰层探测雷达安全抵达洞穴入口,无人机在空中建立通信中继,潜航器从水下配合侦查。任务执行过程中,突遇暴雪天气,能见度不足5米,系统立即启动红外侦查和中继通信,确保装备协同作战。最终,仅用15分钟就成功解救模拟人质,装备无一台受损,也未对模拟场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八月,王玲小组启动“跨域协同反恐战术”的整合研发。随着反恐战场日益复杂,单一场景的战术已无法满足需求,常常需要在城市、山林、水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