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的团队负责研发水下无人装备的“协同作战系统”。初期,3台潜航器在执行编队任务时频繁出现信号干扰,无法同步行动。他研究《孙膑兵法·十阵》中的“雁行之阵”——部队呈雁群飞行状排列,既便于机动又能保持联络,设计了“分层通信协议”:“将潜航器分为‘先锋层’‘主力层’‘后卫层’,先锋层负责探路并传递基础环境数据,主力层执行核心任务,后卫层保障通信中继,各层采用不同频率的加密信号,避免相互干扰,就像雁阵中不同位置的大雁各司其职、有序配合。”
经过反复调试,潜航器编队实现了“1+3+5”的高效协同模式:1台指挥型潜航器统筹全局,3台侦查型潜航器负责区域探查,5台作战型潜航器执行处置任务。在模拟“水下洞穴解救人质”场景中,编队仅用8分钟就完成了目标定位、障碍清除、人质转移全流程,且未触发模拟****设置的水下****。
王玲对接海军潜艇研发机构,获取水下耐压材料、长续航动力系统的核心技术参数。她发现现有潜航器的动力续航仅能满足4小时任务需求,远不能应对深海反恐场景。参考《齐民要术》中“蓄力而发”的农耕理念,王玲提出“能量循环利用”方案:“在潜航器内部加装温差发电模块,利用深海与浅海的水温差转化电能;同时优化推进系统的能耗算法,非任务阶段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像农夫囤积粮食应对农忙一样,提升装备续航能力。”
在技术团队的协作下,新型潜航器的续航时间延长至12小时,耐压深度突破500米。四月初,水下反恐无人装备在南海某海域开展实战化测试,成功完成“排查水下可疑装置”“搜救模拟落水人员”等任务,得到海军专家的高度认可:“这套装备将古代水战智慧与现代水下技术融合,填补了浅海反恐的装备空白。
五月,总部传来新的任务指令:随着全球反恐形势变化,极地地区逐渐成为****潜在的藏匿点,要求王玲小组研发“极地反恐战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