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用星盟文字写着:“鉴于地球文明在农耕传承与智慧共享中的卓越贡献,特邀请加入‘银心农耕理事会’,主导制定宇宙农耕文明公约。”
前往银心锚点的途中,王玲望着舷窗外璀璨的星河,手里摩挲着祖父的青铜犁模型。从良渚玉琮的纹饰,到火星农业舱的“星稻”;从冥王星的时空救援,到“嘉禾星”的生态调整;从一本本古籍,到覆盖百个文明的“星河农书”——人类文明的传承之路,清晰而坚定。
银心锚点是一座巨大的球形建筑,悬浮在银河系中心的星云中。当王玲走进议事大厅,一百多个文明的代表已在此等候。“远古观察员”站在中央的高台上,宣布会议开始:“今天,我们将共同制定‘宇宙农耕文明公约’,守护每个星球的农耕生态与文明传承。”
会议进行到表决环节时,一个争议性问题引发了讨论:是否允许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原生作物,以提高产量?部分文明主张“技术至上”,认为应全力追求产量;另一些文明则坚持“原生保护”,反对任何基因改造。
王玲站起身,调出地球的农耕演化数据:“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作物改良——《诗经》中记载的‘嘉种’,就是早期选育的成果;《齐民要术》的‘选种法’,更是系统的品种改良技术。基因编辑与传统选育,本质都是为了让作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关键在于‘适度’与‘敬畏’。就像我们用基因编辑强化‘星稻’的抗旱性,但保留了它的原生风味;用现代技术复刻古法,但尊重土壤的自然规律。‘公约’应倡导的,是‘科技向善,传统为根’。”
王玲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共鸣。最终,“宇宙农耕文明公约”明确写入:“各文明可结合自身技术与传统智慧改良作物,但需保护原生生态,禁止过度改造破坏自然平衡。”而这一条款的注解,正是《齐民要术》中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