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没能深入探测。结合这段编码,那里很可能是星盟设在地月系的‘传承中继站’。”
抵达地球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往“太白”天文台。张启明早已等候在主控室,屏幕上正显示着月球背面的最新探测影像:“我们用‘玄冥号’改造的深空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内,发现了类似良渚祭坛的石构建筑,能量信号与河姆渡编码完全共振。”
“月球锚点的作用,应该是放大地球锚点的能量场。”王玲调出地月系能量分布图,“河姆渡的编码需要月球锚点的校准,才能激活完整的‘农耕火种’数据。我们必须立刻组织登月探测。”
一周后,搭载着王玲、黑龙和考古学家的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边缘。环形山底部,灰白色的石构建筑静静矗立,中央的祭坛与良渚祭坛如出一辙,只是规模更大,纹饰更复杂。
黑龙启动共振器,河姆渡稻谷壳的编码投射到祭坛上,石缝中立刻渗出淡蓝色的能量流,在地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星图——与祖父铜片上的星图完全重叠,边缘还标注着类似甲骨文的注释。
“这是‘农耕文明演化图谱’。”王玲蹲下身,指尖触碰能量流形成的纹路,“上面记录了地球农耕从采集到精耕细作的全部路径,还有星盟标注的‘最优发展节点’,正好对应着《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古籍的成书年代。”
考古学家在祭坛角落发现了一块破碎的晶体,上面刻着星盟文字。黑龙迅速解码:“这是‘传承评估报告’。星盟每千年会通过月球锚点评估文明的传承状态,地球是目前唯一通过所有评估的行星文明。”
当他们将晶体碎片带回地球,“星际智慧图谱”自动触发了升级。原本的环形屏幕扩展成球形,蓝色的地球农耕数据、绿色的地外文明数据、金色的远古编码数据交织缠绕,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宇宙农耕智慧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