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5锚点回响与农书新章(3 / 8)

    “升级后的图谱,能预测不同星球的农耕发展趋势。”张启明操作着控制台,“比如‘嘉禾星’,图谱预测十年后能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农业系统;地外母星的沙漠改造,十五年内可恢复30%的可耕地。”

    就在此时,“星际农耕学院”传来消息:第一批学员结业了。来自二十三个地外文明的学员,带着融合了地球古籍智慧的农耕方案返回母星。其中一位来自“冰蓝星”的学员,还传来了初步成果——他们运用《氾胜之书》的“溲种法”,成功让耐寒作物在零下五十度的环境中发芽。

    王玲受邀参加结业典礼。站在玉琮造型的教学楼前,看着学员们展示的农耕成果影像,她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应该办一场‘星河农耕巡回展’,把地球的古籍智慧、地外的实践成果,带到更多星球去。”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星盟理事会的支持。“荧惑”主动承担了联络工作:“已有五十七个文明报名承办巡展,他们都想亲眼看看‘能解决宇宙种植难题的古籍’。”

    巡回展的第一站,选在了地外母星。当《齐民要术》的全息影像在母星的中央广场亮起,当“粪丹”菌剂的改良过程通过投影展示,围观的地外智慧们发出阵阵思维共鸣。一位年轻的“赭石族”农户,当场展示了用地球技术培育的“赤穗草”——叶片翠绿,穗粒饱满,与之前的枯黄景象判若两样。

    “这不是技术输出,是智慧共享。”王玲在演讲中说道,“《农桑辑要》里说‘农为邦本’,对任何文明来说,粮食安全都是生存的根本。而我们共享的,正是古人用千年实践总结的‘生存智慧’。”

    巡展期间,王玲收到了“嘉禾星”的紧急通讯。艾拉的声音带着焦急:“王姐,‘嘉禾星’的‘星稻’突然出现叶片发黄的情况,智能监测显示土壤微生物活性在下降,我们试了很多方案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