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背井离乡(2 / 4)

bsp;  林淑芬微微一笑,点头致谢。她知道,这将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

    讲座安排在巴黎大学的人文学院礼堂,时间定在三天后的下午。林淑芬利用这两天时间,熟悉了讲座场地,并与教授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她发现,法国的学者们对亚洲战地通讯员的研究兴趣浓厚,尤其是对越南战争期间的记录者群体。

    “在欧洲,我们对越南战争的了解,大多来自美国的报道。”教授在一次讨论中说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越南本土,也有大量战地通讯员在记录战争的真实面貌。”

    林淑芬点头:“是的,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文字,却比任何官方记录都更接近真相。”

    讲座当天,礼堂座无虚席。不仅有巴黎大学的学生和教授,还有来自其他高校的学者、媒体记者,甚至一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人也来到了现场。

    林淑芬站在讲台上,手中拿着那本从老挝带回的笔记本。她缓缓翻开,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专注的脸庞。

    “各位,”她用流利的英文开口,“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战争的胜负,也不是政治的博弈。我想讲的,是一群人,他们在战争中没有枪,没有权,但他们用笔,记录下了最真实的历史。”

    她讲述了朝鲜老通讯员金哲勋的父亲,讲述了他在日记中记录的战友牺牲的故事;她讲述了越南战地记者阮文高,在战地医院记录下伤员痛苦的呐喊;她讲述了柬埔寨通讯员索昆,在战火中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却永远没能寄出。

    “他们不是英雄,”林淑芬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但他们记录了英雄。他们的文字,是沉默的呐喊,是历史的回声。”

    讲座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许多学生围上前来,向她提问,希望了解更多关于战地通讯员的故事。一位法国老者走上前来,握着她的手,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道:

    “我年轻时曾是战地记者,去过越南、阿富汗。我理解你所说的一切。他们的声音,不该被遗忘。”

    林淑芬感动地点点头:“是的,他们的声音,不该被遗忘。”

    几天后,林淑芬在巴黎的街头漫步。她走过塞纳河畔,看着河面上漂浮的书籍与画作,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她忽然想到,自己年轻时也曾梦想成为一名记者,记录时代的变迁。

    命运让她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但她从未后悔。

    回到北京后,她继续推进“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下一阶段。这一次,她将目标定在了缅甸与泰国,希望收集更多关于东南亚战争时期的战地通讯员资料。

    研究中心的“记忆之屋”也迎来了新的展览主题??“沉默的呐喊:战地通讯员的影像与声音”。这次展览不仅展出了文字资料,还有录音带、照片、战地笔记的复刻本,以及部分通讯员的遗物。

    参观者络绎不绝,留言墙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感言。有人写道:“战争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无数个体的苦难。”也有人写道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