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背井离乡(3 / 4)

:“他们的文字,让我重新思考历史的意义。”

    林淑芬站在展厅中央,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欣慰。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遗忘与铭记。

    她轻声说道:“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林淑芬站在“记忆之屋”的展厅中央,望着新布置的展区。这一次的主题是“战地通讯员的日常”。展柜中陈列着几本泛黄的笔记本,一本是朝鲜老通讯员金哲勋父亲的日记,另一本来自越南的一位年轻女通讯员,还有一本则是柬埔寨战地记录员的随笔。这些文字记录的不只是战争的残酷,还有他们在战火中坚持信念、记录真相的心路历程。

    展厅的一角,布置成一个简陋的战地办公桌。桌上放着一支老式钢笔、一盏煤油灯,以及几页手写的报道稿。林淑芬特意将这些物品摆在这里,她希望参观者能感受到,那些战地通讯员在战火中坚持写作的艰难。

    “他们不是战士,但他们用文字与敌人对抗。”她在展签上写道,“他们的笔,是历史的武器。”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站在展柜前,神情专注。他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林淑芬走过去,轻声问道:“你在写什么?”

    年轻人抬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在写一篇关于战地通讯员的论文。您的展览让我意识到,他们不只是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守护者。”

    林淑芬笑了笑:“是的,他们用生命记录真相,而我们的责任,是让这些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年轻人点点头,继续认真地记录着。林淑芬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她知道,这些年轻人中,有些人将来可能会成为历史学者、记者,甚至纪录片导演。他们或许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讲述这些故事。

    离开展区后,她走进研究中心的档案室。这里存放着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从朝鲜、越南、老挝等地带回的资料。她轻轻打开一个木箱,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她在老挝收集到的一位老通讯员的日记,记录了他在战争最后一年的经历。

    她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

    “今天,我又失去了一个朋友。他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饥饿。战争不仅摧毁了房屋,也摧毁了粮食。我们每天都在挣扎求生,但我知道,我必须继续记录。因为如果我不写,就没人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林淑芬合上笔记本,眼眶有些湿润。她将它小心地放回箱子,叮嘱助手在她离开期间妥善保管这些资料。她知道,这些文字,不只是她个人的研究成果,更是整个时代的见证。

    几天后,她接到了一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对方希望她能参与一个关于“战争记忆与和平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她在研究中心的会议上说道,“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战地通讯员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