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为李密檄洛州文》外,还有《为李密与袁子干书》、《为李密与李渊书》等。
祖君彦的文笔被史籍描述为博学强记,属辞赡,他的文章义正辞严,淋漓尽致,尤其擅长撰写檄文,他所作檄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尤其是《为李密檄洛州文》,展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文学才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守东都洛阳的杨侗及辅佐他的大臣听说李密占领了洛口仓,遂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崱率领步骑兵三万五千人前往讨伐李密。
当时,东都洛阳的百姓都认为李密是饥饿的贼寇,抢夺米粮,不过是乌合之众,容易攻破,因此争相报名应募隋军。
国子三馆的学士以及贵族子弟也都来参军,武器装备齐全,衣着华丽,旗帜和战鼓非常壮观。
刘长恭等人在前面领兵,派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等人率领所部士兵从汜水进入,以包抄李密的后路,约定在仓城南会合。
但他们的计策和行军路线早已被李密和翟让掌握。
东都的军队先到达,士兵们还没有吃早饭,刘长恭等人就驱赶他们渡过洛水,在石子河西布阵,南北绵延十余里。
李密和翟让挑选出精锐的士兵,分成十队,命令四队埋伏在横岭下等待伏击裴仁基,另外六队在石子河东布阵。
刘长恭等人看到李密的兵力较少,非常轻视瓦岗军,未等到裴仁基后军到达战场,便主动和瓦岗军交战。
翟让先出战,但失利,李密随即率领部下横冲敌阵。
隋军饥饿疲惫,无力硬战,最终大败。
刘长恭等人脱下衣服跳入水中潜逃,才得以幸免,逃回东都,经此一战,隋军士兵死伤过半。
越王侗赦免了刘长恭等人的罪过,并对他们进行了安抚。
李密率领瓦岗军缴获了隋军的所有辎重、武器和盔甲,声威大振。
之后,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寨领,号称魏公。
大业十三年二月(公元617年二月)李密在巩县南设坛即位,自立为魏公,改元永平,随后李密宣布大赦天下。
大赦令颁布之后,相关文书迅传至各地,宣告李密行军元帅府正式成立。
于魏府设立三司、六卫,元帅府亦下设长史等官员。
翟让获封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且依元帅府之制设立长史等官员,然其规模仅为元帅府之半。
单雄信任命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积则为右武候大将军,二人分别统领所属军队。
房彦藻出任元帅府左长史,东郡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任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其余官员之任命亦各不相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魏以南(黄河以南的地区),江、淮以北地区(淮河以北及其邻近地区)的义军豪杰纷纷响应。
孟让、郝孝德、王德仁以及济阴房献伯、上谷王君廓、长平李士才、淮阳魏六儿、李德谦、谯郡张迁、魏郡李文相、谯郡黑社、白社、济北张青特、上洛周比洮、胡驴贼等人都归附了李密。
李密对他们一一授予官职和爵位,让他们各自统领部众,并设立百营簿进行管理。
前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军队人数迅增至数十万。
随后,李密命令护军田茂广修筑洛口城,城池周长四十里,作为他们的居所。
他还派遣房彦藻率军向东扩张领土,攻占了安陆、汝南、淮安、济阳等地,河南郡县的许多地区也落入李密之手。
李密封官固地之后,擢升孟让为总管,并封其为齐郡公。
命令孟让统率两千步骑,突入东都外郭,纵火焚掠丰都市,直至破晓方始撤离。
至此,东京城百姓尽皆徙入宫城,朝廷诸署及官寺皆满。
巩县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