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写:“你在远方眺望,耗尽所有暮光,不思量,自难相忘“。写 “不思量,自难相忘“ 时,他故意把笔顿了顿,留了个小小的空白 —— 就像她教的,最沉的思念,要留半分让风填。
暮色漫进书房时,他忽然发现,那些藏在旧笺里的温度与霜痕,正顺着笔尖,一点点流进《凉凉》的骨血里。原来创作从不是凭空捏造,是把散落在岁月里的碎片,一片片捡起来,对着光看,那些被忽略的纹路,早就在那里等着了。
旋律的打磨,比林夏预想的要难上百倍。
最初的两句 “入夜渐微凉,繁花落地成霜“ 定了调子,像给曲子搭了个骨架,但接下来的血肉,却总填不对。他试过用宫调,让旋律明亮些,可唱到 “成霜“ 二字,总觉得像给霜镀了层金,失了那份清冽;换成羽调,又太凄苦,像把 “凉“ 熬成了寒,少了他想藏的那点温。
“到底要怎样,才能让凉里带着点暖?“ 他对着琴自语,指尖在弦上乱拨,音符跌跌撞撞的,像迷路的孩子。
这时小吏来报,说乐府的乐师们求见,想请教新乐的编配。林夏本想拒了,忽然想起故人曾说:“音乐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你弹,我听,他和,像雨落在不同的叶上,才有了千种声响。“ 他便让小吏把乐师们请进书房。
为首的老乐师姓周,是宫廷里最擅琵琶的,他听林夏弹了那两句旋律,皱着眉说:“国师,这调子太 ' 飘' 了,像没扎根的云。若加段琵琶,用轮指弹,或许能沉下来。“
周乐师拿起琵琶试弹,轮指急促如珠落玉盘,林夏却摇了头:“太密了,密得透不过气。凉是要透气的,像窗缝里钻进来的风,要有点空。“
吹笛的李乐师接过话:“那试试笛子?用筒音作 5,吹得虚一点,像雾裹着音。“ 他吹了两句,笛声清缥缈远,林夏却觉得 “太轻了,轻得抓不住。凉里得有点沉,像霜落在草叶上,是有重量的。“
乐师们七嘴八舌地提议,有的说加鼓点,有的说用古筝,试了半天,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林夏看着他们争论,忽然想起那年他和故人在江南听曲,有个盲眼琴师弹《平沙落雁》,弹到 “雁落平沙“ 时,忽然停了手,只让余音在空气里荡着。故人当时说:“最好的音,是停在耳朵里的那点回响,不是弹出来的,是听的人自己续上的。“
他摆摆手让乐师们停下:“都别加,就用古琴和人声。“
乐师们面面相觑,古琴音色沉郁,人声清越,一沉一清,怕不是要 “凉“ 得刺骨?林夏却走到窗前,指着院中的银杏:“你们看这叶子,黄得这样暖,落在地上却带着凉,可谁能说这黄和凉是分开的?古琴弹根,像叶的脉络,人声走韵,像叶上的光,根是沉的,光是浮的,合在一起,才是叶子落地的声音。“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