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虽多用些管材,但简单可靠,适合当前条件。
时间还是太少了,要不然他非得去农机厂找老师傅研究研究看怎么把整个滴灌系统现代化。
现在这套系统需要时常扎孔,肥料容易造成堵塞。
国外的滴灌系统好是好,但成本高昂,动辄上万,目前用上还不现实。
听完王建安的解释,两人都没有再问什么,看来儿子(二弟)还是和以前一样,早就想好了方法。
这更像是“通知”的商量就此结束,三人带着砍刀、锯子开始砍竹子。
老房子后面的竹林前两年经历过大砍伐,不过现在已经长出新竹子了,也很粗壮。
这段时间村里其他人都在忙着收李家沟的最后一季粮食。
王建安是早就想好了要扩大大棚规模,去年冬天就没让父母和大哥种小麦和油菜。
三人一直忙活了好几天,板车来来回回拉了好几趟,一号大棚外面的空地上,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竹竿。
接下来就是搭架子。
王建安先在大棚里面画线定位。
然后带着两人对照着点位挖立柱坑。
坑挖得很深,然后把削尖了根部的竹竿立进去,填土,再砸实。
立好了左右两排整齐的立柱,又在立柱半人高的地方,一人高的地方,还有接近棚顶的地方,分别用粗铁丝绑上横梁。
“建安,这层高够不?别到时候菜长起来顶了头。”王建平看着顶层和棚顶的距离担心的问道。
王建安解释道:“够了,种叶菜要不了那么高地方,一层有个四十公分左右的高度就足够它们长了。
主要是层与层之间得留出足够空隙,不然
骨架搭好了,就开始铺“楼板”。
把那些劈开成一片片的竹板,一根挨一根地铺在每一层的横梁上,中间留出一点点缝隙,方便透气和漏水。
然后用铁丝或者钉子固定住,防止滑动。
光是搭这个立体架子,三个人又忙活了八天。
完成之后一号大棚里面顿时又变了样。
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的,空间一下子被利用起来了。
架子搭好的当天,农忙的乡亲也来看稀奇。
大家看着一排排的竹架,对于王建安说的立体种植啧啧称奇。
搞定了种植架,下一步就是最关键的配营养土了。
王建安早就把需要的材料和比例规划好了。
他让父亲和大哥后边湾拉了好几板车腐熟猪粪回来。
他自己则是去施镇买回来一大车的粗河沙,这还是去采沙场定制的,一般卖的都是修房子用的细沙。
最后还有就近挖回来的泥土。
材料备齐,王建安拿着铁锹先给父亲和大哥做起了示范。
“就按一百斤来算,好记。六十斤沤好的猪粪,三十斤粗沙子,十斤园土。差不多就行,不用非得拿秤称。”
说着他就用铁锹铲了六锹猪粪,堆成一堆。
又铲了三锹沙子,倒在猪粪堆上。
最后铲了一锹园土,盖在上面。
“就像这样,先把它们大概堆在一起。”王建安一边说,一边用铁锹把这些东西从底往上翻,搅拌均匀,让黑粪、黄沙、黄土充分混合在一起。
“光有这些还不行,还得加点料。”王建安又拿出来早就买好的过磷酸钙和硫酸钾肥料。
他找了个小碗当量杯:“每拌这么一大堆土,差不多加这么一碗过磷酸钙,半碗硫酸钾,撒上去,接着翻,拌匀它。”
随后他把过磷酸钙和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