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漕粮改道(3 / 4)

道这又是一次隐秘的传讯。智海禅师?他记得那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与赵明烛似乎有些渊源。林窈娘是在为他安排与赵明烛的会面!

第二天,陈砚秋以去书铺淘换古籍为由,向林振元报备后,便出了林府。他谨慎地在城内绕了几圈,确认无人跟踪后,才转向相国寺方向。

相国寺香火鼎盛,人流如织。陈砚秋穿过熙攘的前殿广场,依言来到相对僻静的后殿。在一间禅房外,他见到了须眉皆白、面容慈祥的智海禅师。

“施主可是来寻一卷失落的《金刚经》注疏?”老禅师合十问道,这是约定的暗号。

“弟子寻的是《楞严经》心得。”陈砚秋按照林窈娘暗示的回答。

智海禅师微微一笑,侧身让开:“施主请进,经卷已在房内。”

陈砚秋推门而入,禅房内光线幽暗,檀香袅袅。赵明烛果然坐在蒲团上,见他进来,立刻起身。

“砚秋,你无事便好!”赵明烛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关切,“林府水深,我一直担心你。”

“暂时无碍。”陈砚秋简略地将自己发现汇票异常、林窈娘隐晦提示以及漕粮改道之事说了一遍,尤其强调了改道文书可能经过度支司可疑官员审批,以及林振元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赵明烛听完,眉头紧锁:“漕粮改道真定府…此事皇城司亦有所耳闻,但批文齐全,理由充分,表面上看不出太大问题。不过,若真如你所疑,与度支司那人有关,其中必有蹊跷。”他沉吟片刻,“你可还记得那艘‘楚州’纲船的具体特征?或者改道文书的大致日期?”

陈砚秋努力回忆了一下,描述了那艘船的样式和标记,以及大致日期。

赵明烛点点头:“好,我记下了。皇城司在漕运司和沿途关卡亦有眼线,我会设法调阅那份改道文书的副本,看看上面除了明面的批文,是否还有其他‘痕迹’。”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至于真定府那边,我也会派人留意,看看这批‘暂存’的粮草,最终究竟作何用途。”

“还有,”陈砚秋补充道,“我怀疑,这类改道并非个案。或许还有其他船只,以类似理由被调往其他地方。”

“我明白。”赵明烛神色凝重,“若真如此,那他们操控的就不只是文官仕途,更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和军事补给。其心可诛!”他看了看窗外,“此地不宜久留,你万事小心,有新的发现,再通过此法联系。”

陈砚秋点头,两人不再多言,先后悄然离开了禅房。

数日后,赵明尘通过智海禅师转来了一封密信。信中没有署名,内容也用了隐语,但陈砚秋看懂了。

皇城司的人设法查阅了那份“楚州”纲船改道文书的存档副本。明面的批文确实写着“因汛期水情不稳,暂改道真定府仓廪存储,俟水情平稳再行运京”,理由正当,印鉴齐全。但是,赵明烛的人用了特殊的方法——在炭火微微烘烤下,那文书空白处,竟显现出几行以矾水书写的、正常光线下绝看不见的细小批注!

批注的内容是:“暂存真定府甲字仓,非有‘清河’令,不得动。候北风起。”

“北风起!”陈砚秋盯着这三个字,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在宋辽对峙的背景下,“北风”往往暗指来自辽国的威胁或动向。“候北风起”…这批隐秘存储在真定府的漕粮,根本不是为了保障宋军边饷,而是在等待某个与北方相关的时机!联想到之前发现的、可能流向西夏边境的军械,以及那些最终汇往西北的异常资金,一个可怕的猜想在陈砚秋脑中形成——这个组织,不仅在贪腐舞弊,更可能在利用所掌控的资源,为未来的某种变局,甚至是里通外国,做准备!

而批注中提到的“甲字仓”,也引起了陈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