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韩似道的身影(2 / 4)

陈砚秋心中冷笑:这是在为舞弊开脱了。

赵明烛不动声色:“韩公的意思是?”

韩似道微笑:“老朽掌管科举多年,深知其中艰难。有时为取真才,不得不略过小节。譬如一考生文章锦绣,但字迹潦草,誊录时稍作修整,使其不致因小失大,这也算舞弊吗?”

这话看似有理,实则偷换概念。陈砚秋忍不住开口:“韩公此言差矣。若因字迹潦草便需修整,何不直接取字迹工整者?文章锦绣而字迹潦草,本就不是全才。”

韩似道这才正视陈砚秋,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位是...”

赵明烛介绍:“国子监编修陈砚秋,此次协助查办科举案。”

“原来是陈编修。”韩似道打量陈砚秋,目光深邃,“老夫听说你在崇文院火海中勇救典籍,可谓护文有功。”

陈砚秋恭敬道:“晚辈份内之事。”

韩似道忽然道:“陈编修可是景佑三年的举子?”

陈砚秋心中一震:“韩公如何得知?”景佑三年正是他中举之年。

韩似道含笑:“老夫虽老,记忆力尚可。那年江南东路解试,有一寒门学子文章惊艳,却因‘策论过激’而屈居第二。老夫当时还为之惋惜。”

陈砚秋背后渗出冷汗。韩似道不仅记得近二十年前的一个举子,还能准确说出落第原因,这等记忆力与掌控力,实在可怕。

茶叙持续半个时辰,韩似道始终谈笑风生,只论科举大道,不涉具体案件。临别时,他忽然对陈砚秋道:“陈编修年轻有为,若有意科举改革,可常来老夫处切磋。老朽虽致仕,还有些心得可供参考。”

返回皇城司的路上,赵明烛面色凝重:“韩似道突然返京,又特意约见,绝非喝茶这么简单。”

陈砚秋点头:“他句句不离科举,却都在为舞弊开脱。最后邀我切磋,更是意味深长。”

赵明烛忽然道:“你可知韩似道与吕文谦的关系?”

陈砚秋摇头。

“他们是同科进士,当年并称‘翰林双璧’。”赵明烛道,“更巧的是,韩似道的续弦夫人,是吕文谦的堂妹。”

陈砚秋恍然大悟:“难怪吕文谦一力承担,原来是在保护韩似道!”

“不仅如此。”赵明烛压低声音,“我查过,那个神秘消失的徐姓匠人徐元矩,曾是韩府的门客。”

所有线索忽然串联起来。韩似道的身影在这个巨大的阴谋中逐渐清晰。

三日后,陈砚秋接到韩府请柬,邀他参加一个小型文会。赵明烛认为这是深入虎穴的好机会,嘱咐他小心应对。

韩府位于汴京东南的甜水巷,宅邸并不奢华,却处处透着雅致。文会在后花园的凉亭举行,只有五六位宾客,多是翰林院的老学士。

韩似道见陈砚秋到来,亲自迎上前:“陈编修肯来,蓬荜生辉啊。”

文会主题是讨论科举经义题的出题方向,众人引经据典,各抒己见。陈砚秋谨慎发言,既表现才学,又不过于突出。

中途休息时,韩似道邀陈砚秋单独散步。二人沿着荷花池缓行,韩似道忽然道:“陈编修可知老夫为何邀你?”

陈砚秋恭敬道:“请韩公明示。”

韩似道驻足,望着池中初绽的荷花:“科举如这池水,表面平静,底下却有暗流。吕文谦之事,看似是个案,实则是积弊的爆发。”

陈砚秋不动声色:“韩公的意思是?”

“科举取士百年,早已形成一套不成文的规矩。”韩似道缓缓道,“哪些家族该出进士,哪些地方该有解额,哪些经义该重点考...这些若全按死规矩来,反而会生出乱子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