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韩似道的身影(1 / 4)

皇佑二年的四月,汴京城的牡丹开得正盛。大相国寺外的花市上,姚黄魏紫争奇斗艳,赏花的士女如云,车马塞途。然而在这片繁华景象之下,朝堂却因科举舞弊案的余波而暗流涌动。

吕文谦一案虽已审结,但牵扯出的官员之多、范围之广,令仁宗皇帝震怒不已。连续多日,垂拱殿内灯火通明,赵明烛与三司官员日夜审讯,案卷堆积如山。

这日清晨,陈砚秋奉命到皇城司协助整理案卷。穿过层层守卫,他来到赵明烛的值房,却见这位素来冷静的皇城司使眉宇间带着罕见的疲惫。

“情况比想象的复杂。”赵明烛推过一叠供词,“吕文谦将所有罪责一力承担,否认有更高层的主使。”

陈砚秋翻阅供词,发现吕文谦的交代条理清晰,将操纵科举、结党营私等罪行说得明白,却绝口不提“文昌阁老”之事,对墨池祭的解释也仅是“诗社联谊”,否认有任何巫蛊之事。

“这明显是在保护什么人。”陈砚秋皱眉道。

赵明烛点头:“圣上虽震怒,但也不愿牵连过广。吕文谦既然认罪,此案恐怕就要到此为止了。”

陈砚秋心中不甘:“那李御史取得的密信、周延清提供的账册,都指向更大的阴谋,难道就...”

“圣意已决。”赵明烛打断他,语气中带着无奈,“今日请陈编修来,是要商议另一件事:韩似道返京了。”

陈砚秋心中一凛。韩似道,掌控科举三十年的幕后“提线人”,在这个敏感时刻突然返京,绝非巧合。

“他不是在洛阳养病吗?”

“说是病愈返京。”赵明烛冷笑,“今日还要去大相国寺进香,为今科学子祈福。”

陈砚秋立即明白:“这是要公开露面,显示清白。”

“不仅如此。”赵明烛从案头取过一份拜帖,“他还邀我今日未时在大相国寺喝茶,说是‘请教科举改革事宜’。”

拜帖用语谦恭,落款处的“韩似道”三字却笔力千钧,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砚秋沉吟道:“这是试探,还是示威?”

“或许兼而有之。”赵明烛道,“我欲请陈编修同行,你曾与韩似道有一面之缘,又熟悉科举内情,或能看出什么端倪。”

陈砚秋想起当年在江南贡院,韩似道那双看似温和实则锐利的眼睛,心中不由一紧,但仍点头应允。

未时整,大相国寺的茶室内,韩似道已等候多时。年过六旬的他须发皆白,面色却红润有光,一身朴素的深色道袍,更显仙风道骨。见赵明烛与陈砚秋进来,他含笑起身相迎。

“赵大人公务繁忙,还劳驾前来,老朽惭愧。”韩似道声音温厚,举止从容,全然不见掌控科举三十年的权臣气势。

双方寒暄落座,小沙弥奉上香茶。韩似道轻抿一口,叹道:“洛阳养病半载,最念的就是这汴京的香茶。”

赵明烛单刀直入:“韩公邀下官前来,不知有何指教?”

韩似道摆摆手:“指教不敢。老朽离京日久,听说近日科举案震动朝野,心中忧虑,故想向赵大人请教案情,以免回朝后应对失宜。”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关切,又撇清关系。赵明烛简单介绍了案情,重点强调吕文谦已一力承担罪责。

韩似道听罢,痛心疾首:“文谦兄怎如此糊涂!科举乃国之大典,岂容私相授受?”忽又话锋一转,“不过赵大人,老朽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韩公请讲。”

“科举取士,关乎千万学子前程。考官也是人,难免有亲疏好恶。”韩似道缓缓道,“有些事,看似舞弊,实乃人情之常。若追究过甚,恐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啊。”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