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韩似道的身影(3 / 4)

。”

陈砚秋心中冷笑:这是在为操纵科举找借口了。

韩似道似乎看穿他的心思,微笑道:“你觉得老夫是在为舞弊开脱?非也。老夫是说,科举需要的是明眼人掌控,在规矩与人情间找到平衡。”

他忽然压低声音:“譬如你,陈砚秋。寒门出身,才华横溢,但若无贵人提携,恐怕终老于国子监编修之位。这就是科举的现实。”

陈砚秋心中一凛:“晚辈愚钝,只知恪尽职守。”

韩似道点头:“恪尽职守固然好,但若要真正做大事,还需懂得顺势而为。”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这是今科有望高中的举子名单,你看看。”

陈砚秋接过名册,发现与之前在诗社听到的评价高度吻合,更加详细具体,每个名字后还有批注:某可任御史,某宜为地方官,某有宰相之才...

“这...”陈砚秋震惊抬头。

韩似道淡然道:“为国选材,须有全局之见。哪些人适合哪些位置,都要提前规划。吕文谦错不在规划,而在以权谋私。”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却让陈砚秋不寒而栗。韩似道这是在展示他对科举的绝对掌控力,甚至暗示这种掌控是“为国选材”的必要手段。

回到皇城司,陈砚秋立即将情况告知赵明烛。恰逢薛冰蟾也从外归来,带来重要发现。

“我查到了徐元矩的下落。”薛冰蟾神色凝重,“他三年前隐居嵩山,但上月突然下山,目的地是汴京。”

赵明烛立即问:“可知来汴京所为何事?”

薛冰蟾摇头:“但有一件事很蹊跷:徐元矩下山前,有人给他送了一封信,信使来自韩府。”

陈砚秋想起韩似道与徐元矩的关系,忽然道:“韩似道返京,徐元矩也突然来京,这绝非巧合。”

赵明烛沉吟片刻:“冰蟾,你继续追踪徐元矩的下落。砚秋,你继续与韩似道周旋,看他究竟想做什么。”

次日,陈砚秋依约再访韩府。这次韩似道直接带他来到书房,出示了几份罕见的古籍珍本。

“这些都是科举的源头啊。”韩似道抚着书页,如对挚爱,“从隋唐的策问,到宋初的诗赋,再到如今的经义,取士之道在不断演变。”

陈砚秋不得不承认,韩似道对科举的研究确实精深。但他很快发现,韩似道的观点核心是:科举应该由少数“明眼人”掌控,才能保证“文脉纯正”。

“譬如一株花,要去芜存菁,才能开得艳丽。”韩似道比喻道,“寒门中确有英才,但若放任自流,反而会破坏科举的平衡。”

陈砚秋忍不住反驳:“韩公此言,晚辈不敢苟同。科举本应为天下寒士开路,若成少数人掌控的工具,岂不违背初衷?”

韩似道不怒反笑:“年轻人有锐气是好的。但你要明白,水至清则无鱼。完全公平的科举,反而不利于朝廷选材。”

谈话间,管家来报:“老爷,徐先生到了。”

韩似道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请他稍候。”又对陈砚秋道,“今日有客来访,不便久留。三日后相国寺有法会,届时再续谈如何?”

陈砚秋知趣告辞。出府时,在廊下瞥见一个白发老者的背影,正是那日在地下密室见过的徐元矩!

他不动声色地走出韩府,立即赶往皇城司。赵明烛听后,立即派人监控韩府。

然而徐元矩如人间蒸发,再未出现。三日后的大相国寺法会,韩似道也称病未至。

就在陈砚秋以为线索中断时,忽然收到一个陌生小童送来的字条:“欲知真相,今夜子时,铁塔下见。”

字迹苍劲,与徐元矩在密室中所书相似。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