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6月份。
弗朗茨迫不及待地拆开了那封从遥远东方寄来的信件。信封上盖着奥属东洋总督府的红色火漆印,这是西博尔德男爵的最新报告。
东洋局势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报告详细描述了日本内战的最新进展:在奥地利军事顾问团的指导和武器援助下,原本节节败退的幕府军终于止住了颓势。幕府军重新控制了关东平原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开始向南方发起试探性反攻。但与此同时,倒幕联盟在南部重新集结,形成了一条从长州到萨摩的反抗弧线。
年轻的睦仁天皇已经从京都逃往了九州南部的萨摩藩。这位十六岁的少年天皇发布了“讨幕檄文“,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德川幕府,但真正响应并付诸行动的藩国仍然有限。大多数藩主选择观望,等待局势明朗。
为什么整个江户时期或者说幕府时期,当时的将军不选择踢掉天皇自己当真正的统治者呢?
读到这里,弗朗茨回想起多年前自己上日本史课时曾问过教授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幕府将军不干脆废除天皇制度,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当时,那位曾在东洋生活多年的老教授笑着解释了日本独特的二元统治结构。
“将军本来就是实际的统治者,”教授说道,“天皇所保留的更多是文化和宗教上的权威。这两者可以看作是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权门,并不存在谁是绝对最高统治者的问题。”
教授进一步解释,随着儒学的兴盛,出现了“大政委任论”来论证将军统治的合法性——即天皇委任将军治理国家。这种理论在长期和平时期运作良好,但在危机时刻,便成了政治斗争的利器。在幕末的动荡中,倒幕派抬出天皇作为对抗幕府的旗帜,确实是一招妙棋,但胜负最终还是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对比。
报告中还提到,德川家茂曾考虑效仿足利尊氏的策略,另立一位天皇与倒幕派对抗。然而,时代已然不同,现在的日本皇室血脉高度集中,只剩下光格天皇这一支系的后裔。除此之外,还需考虑那些保持中立的诸侯态度。最终,幕府选择宣称睦仁天皇是被长州、萨摩等“奸臣“掳走的,德川幕府是在“清君侧”,保护天皇的真正权威。
总之,两方打的不可开交,战争估计还要打一段时间了。
以上就是弗朗茨读到的奥属东洋总督西博尔德男爵发来的报告,弗朗茨倒是突发奇想,因为当初在后世看大河剧的时候,评论里面会说孝明天皇是倒幕派暗杀的,包括德川家贸,也很可能是倒幕派干的,毕竟两个壮年人无缘无故的死掉了,验尸报告又遮遮掩掩。
他于是在回复信中,询问,可不可以宣传睦仁天皇联合倒幕派弑父弑君,将睦仁天皇描绘为“不忠”“不孝”的形象,将直接打击倒幕派的核心理念。一旦天皇形象受损,倒幕派的号召力和正统性都会大打折扣。
到时候也许会有奇效,如此。
...
弗朗茨在写完给西博尔德男爵的回信之后,就伸了伸懒腰,喝了一口花茶。
“希腊人还是不肯接受啊。”弗朗茨自言自语,目光落在桌上摊开的巴尔干地图上。
希腊王国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奥地利帝国提出的,用南伊庇鲁斯地区、色萨利来放弃剩余领土宣称权,但他们愿意接受大批的希腊难民,这是为了拯救自己的民众。
因为他们的大使在一次宴会上,清楚地看到了外交大臣施墨林男爵跟奥斯曼帝国大使相谈甚欢的场景,这让他毛骨悚然,雅典政府可不想要同时面对上奥地利和奥斯曼两个狮子。
弗朗茨占据的西巴尔干半岛人口构成极为复杂。
在奥斯曼这个多民族普世化的帝国内,几乎没有任何纯粹单一种族聚集的地方。希腊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