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你俩是不是搞我(2 / 3)

>朕不走了!

朕就留在镇江!

官家!

秦王!

你们自行回京理政去吧!

不用管朕这个老朽了!”

说罢,竟真的转身,气冲冲地要往回走,像个赌气的孩子,但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与恐惧。

场面瞬间僵住。

随行官员、侍卫们面面相觑,噤若寒蝉。

赵桓被父皇这突如其来的作弄得措手不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又是尴尬又是无奈,还带着一丝被戳中心事的慌乱。

他下意识地看向陈太初,眼神中满是求助与埋怨,分明在说:元晦,你看你安排的这路线!

这下如何收场?

陈太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暴,神色却异常平静。

他上前一步,微微躬身,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镇定:“太上皇息怒。

您误会了。”

他目光坦然地看着赵佶,声音清晰:“选择此路,绝非有意触犯圣怀。

实因此乃南下最快、最平稳之水路。

且…”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一丝引导性的好奇,“由此继续前行,不日便可抵达苏州、杭州。

太上皇莫非忘了,苏杭之地,有东坡居士留下的千古胜迹?”

“东坡?”

赵佶怒气未消,但听到这个名字,眼神不由自主地闪烁了一下。

苏轼,那是他极为欣赏甚至带点崇拜的文人前辈。

“正是,”

陈太初捕捉到这细微的变化,继续从容道,“苏州有东坡主持疏浚的运河,杭州更有其修筑的、福泽百世的苏堤。

东坡居士,才情冠绝古今,诗文书画,皆为天下一品。

然其最为后人称道者,并非其官位高低,而是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仁心,更是其留下的那些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

他娓娓道来,如同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想那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然其所至之处,开西湖,筑苏堤,兴文教,恤民瘼。

其政绩或许不及朝中显宦,然其人格魅力,其文艺成就,早已越时空。

后人提及苏轼,谁会在意他当年官居几品?记住的,是他的《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