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后世传说(1 / 2)

昆仑天珠旁的护脉林已经长到两人高,雪线退得比百年前又远了些。老周蹲在石槽边,手里拿着把桃木剪,小心地修剪着天珠旁的杂草——这是他守天珠的第三十年,头发已经花白,却还像刚来时那样,每天都要摸一摸嵌在石槽里的天珠,感受地脉里那股温润的气。

“周伯,您又在讲‘共生使’的故事啦?”年轻弟子阿禾捧着本线装书跑过来,书皮上“共生风水经”五个字泛着旧光,是百年前陆寻抄录的校本,如今已经成了茅山护脉人的“圣经”,“俺今天在书里看到‘玄牝门决战’那段,说陆使君用共生剑斩煞王,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老周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土,指着天珠旁的一棵老杉树:“这树就是当年陆使君归位天珠后,守脉人栽的,如今都这么粗了。你别光看书里的字,得摸着地脉感受——你把手放天珠上,慢满运气,能不能感觉到股暖烘烘的气?那就是陆使君融在龙脉里的气息,百年了,从没断过。”

阿禾赶紧把手贴在天珠上,没过一会儿,眼睛突然亮了:“感觉到了!像揣了个暖炉,顺着胳膊往心里流!周伯,这就是书里写的‘共生感应’吧?”

“没错。”老周笑着点头,想起自己年轻时,师父也是这么教他的,“百年前陆使君把《共生风水经》传给弟子阿岩,阿岩又传给后人,现在不管是昆仑的守脉人,还是江南的百姓,都照着书里的法子护地脉——你看山下的牧民,每年都来天珠旁种护脉草,连孩子都知道‘草护脉,脉养人’的理,这就是传说的力量。”

这话没说错。此时的嵩山,无字碑前的香火能飘到半山腰。穿粗布衫的百姓提着香烛,虔诚地在碑前磕头,碑旁的石桌上,摆着百姓们送来的小米、红枣,还有孩童画的共生符——歪歪扭扭的纹路,却用红泥涂得鲜亮。

“娘,这碑上的‘陆寻’是谁呀?”个扎小辫的女孩拉着母亲的衣角,指着碑上泛金光的名字。

母亲蹲下身,摸了摸碑石:“是护咱们的‘共生使’呀。百年前,他帮着堵煞隙、疏地脉,后来融在龙脉里,还在呢。你看这碑旁的草,冬天都不枯,就是他在护着咱们。”

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怀里掏出张自己画的符,贴在碑旁:“那我把符贴在这,帮他一起护地脉!”

不远处,几个茅山弟子正围着华夏龙脉共生图讲解,图上的线条比百年前更密了,新增了不少护脉点——有的是百姓自发建的护脉亭,有的是守脉人新发现的地脉节点。“按《共生风水经》里说的,嵩山是‘地脉之脊’,咱们得在这多布些共生符,才能连起昆仑和曲阜的脉气。”

而曲阜的孔庙,更是书声琅琅。先生站在人珠旁,手里捧着《共生风水经》,给学子们讲解:“‘宅与山和谐,人与水共生’,这不仅是风水,更是做人的理——你们以后不管是做官还是种地,都要记得,护天地就是护自己,爱土地就是爱家人。”

学子们齐声诵读,声音裹着儒家的浩然气,往人珠里钻。人珠虽还是块普通玉石,却像能听懂似的,泛着淡淡的光,连庙外的井水都更清甜了。有学子好奇地摸了摸人珠:“先生,百年前陆使君是不是也像咱们这样,在这儿读过书?”

先生笑着摇头:“他没在这儿读书,却用一辈子践行了书里的理。你看这庙外的农田,按书里的法子疏了水脉,年年都丰收,这就是最好的‘读书’。”

不过,最让百姓津津乐道的,还是丹霞山的传说。

山下的李家坳,李老汉正坐在火堆旁,给村里的孩子讲自己去年的奇遇:“去年秋收,俺去山后砍柴,没想到下了场急雨,把路冲没了,俺在山里转了大半宿,眼看就要冻僵了,突然看到前面有个穿白衣的人,站在共生碑旁。”

“那人长啥样呀?”孩子们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

“长得白净,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