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春日药圃萌新绿双邦医典续华章(2 / 3)

框修得既平整又精致。

旁边的凉棚下,张奶奶带着几个妇人在晒草药,瑞国的艾叶和云罗的薄荷铺在同一张竹席上,阳光晒过,散出清冽的香气。

“这艾叶得晒得干脆,一捏就碎才好,”

张奶奶翻着草药,对身边的瑞国妇人说,“薄荷却要留三分潮,太干了就没香味了,就像做人,得懂变通才好。”

妇人笑着点头:“张奶奶说得是。

我家那口子总说云罗的草药不如瑞国的金贵,上次得了风寒,喝了‘金银青翘饮’就好了,现在天天催我来学认草药呢。”

后宫里,苏婉正和兰妃、柳妃翻看《双邦医典》的样章。

兰妃指着“药膳篇”

里的“连理藤花粥”

,笑道:“这方子用瑞国的糯米,配云罗的莲子,再加连理藤花,既养生又好看,御膳房该学着做。”

柳妃拿起“妇幼篇”

,上面画着云罗的催生草药和瑞国的产后护理图,图文并茂。

“这部分最实用,”

她轻声道,“宫里的小主们生产时,既能用瑞国的无痛法,又能喝云罗的催乳汤,双管齐下才稳妥。”

苏婉望着窗外抽芽的柳树,轻声道:“我让人把医典抄了几十份,送到各州县的医馆,还请陈松和李修远给太医院的御医们讲了课。

听说他们打算在联韵学堂开‘少年医班’,专门教十岁以上的孩子学医,这事陛下很是赞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兰妃眼睛一亮:“那可得支持!

我宫里还有些珍藏的药书,都送给学堂吧,让孩子们多些参考。”

御书房里,林羽正和周明博士商议将《双邦医典》翻译成各国文字,推广到周边邦国。

“医者无国界,”

林羽指着医典上的插画,“你看这上面的治法,既有瑞国的严谨,又有云罗的灵活,正是其他邦国能借鉴的。

让礼部选几个精通多国语言的学士,务必把药材名称和剂量换算标注清楚,不能出半点差错。”

周明拱手道:“陛下圣明。

臣已让人去药圃取了连理藤的种子,打算随医典一起送去,让各国也试试这合璧的妙处。

对了,陈松老神医说,想在药圃旁建座‘医圣祠’,供奉两国历代名医,让孩子们不忘传承,还请陛下赐块匾额。”

林羽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仁心共鉴”

四个大字,笔力浑厚,透着对医者的敬重。

“告诉陈松,不仅要供奉名医,还要把《双邦医典》刻在祠内的石碑上,让后人知道,医术的精进,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互学互鉴。”

傍晚的药圃,霞光铺满田埂。

陈松从李奶奶家回来,手里捧着一包新采的野菊花,是李奶奶硬塞给他的。

“这老太太,非要谢我,”

他笑着把花递给阿禾,“晾干了泡茶,能清肝明目,给你们这些天天看书的孩子喝正好。”

李修远拿起医典初稿,指着增补的几页:“你看看这些,孩子们添的方子都挺实用,尤其是‘青翘蜂蜡膏’,比咱们原来的法子更方便。”

陈松接过翻看,频频点头:“好,好!

这医典就得这么编,既有咱们这些老骨头的经验,又有孩子们的新想法,才能传得远。”

他望向满园新绿,忽然道,“等秋收了,咱们把药圃的收成分成两份,一份送太医院,一份送云罗的药农协会,让大家都尝尝合璧种植的甜头。”

王砚之笑着接话:“还要请钱老板做些‘草药糕’,用新收的青翘草粉和瑞国的面粉做,分给百姓们尝尝,让大家知道草药不光能治病,还能当吃食。”

夕阳西下,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