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眼睛弯成了月牙:“这酒真是妙,既有焰灵花的烈,又有糯米的柔,像极了两国性情的融合。”
柳妃拿着酒坛上的标签——上面是阿禾画的瑞云托着焰灵花,旁边用两国文字写着“冬暖双邦”
,笑道:“赵师傅还真会做生意,连标签都这么精致。
我看这酒可以纳入宫廷贡酒,过年时宴请大臣正好。”
苏婉点头:“我已经让人回了信,让赵师傅多酿些,除了宫里,再给边关的将士们送些去。
寒冬腊月里,喝口暖酒能解乏。”
她拿起一封刚到的信,“对了,联艺坊的‘双花炉’做好了,敖风说孩子们在学堂里读书再也不冻手了,王砚之还写了篇《暖炉赋》,说这炉子‘铁骨藏柔肠,木心含烈志’,倒是贴切。”
兰妃笑道:“这孩子的文采越来越好了。
等开春,让他和阿禾来宫里,给皇子公主们讲讲治学之道。”
御书房里,林羽正看着林风送来的边关军报。
见苏婉进来,他放下奏报,指着桌上的“双春酒”
笑道:“这酒朕尝了,确实不错。
赵老根和孙师傅这手艺,该赏。”
“陛下打算怎么赏?”
苏婉挨着他坐下,拿起军报翻看——上面写着瑞国与云罗的将士正一起巡逻,还在边境建了座“共守亭”
,亭里既供着瑞国的战神像,也摆着云罗的护山神位。
林羽沉吟道:“朕想在两国各建一座‘酒坊学堂’,让赵师傅他们教百姓酿酒手艺,再把酿酒的盈余用来补贴联韵学堂。
你看如何?”
“陛下圣明。”
苏婉眼中泛起笑意,“既传了手艺,又育了人才,一举两得。
对了,周明博士说,王砚之和阿禾合写了本《双邦俗志》,记录两国的风土人情,打算刻印成书,陛下要不要给写个序?”
林羽欣然应允:“好。
就写‘俗异心同源,艺通情自近’,算是朕对这两个孩子的期许。”
云罗的市集上,开坛的“双春酒”
很快被分饮一空。
赵老根和孙师傅忙着给酒坛贴新标签,上面印着联艺坊的印章——一半是瑞国的齿轮纹,一半是云罗的绳结纹,象征着“工与艺合,邦与邦亲”
。
“赵老哥,这酒我要订一百坛!”
钱老板掏出账本,“瑞国都城的酒楼都来问了,说要做‘双春宴’的特供酒。”
孙师傅笑着记账:“钱老板放心,我们加了三个新窑,保证年前给你凑齐。
对了,你那绸缎铺的新花样呢?我家婆娘等着做件新棉袄呢。”
“早带来了!”
钱老板指着身后的伙计,“这几匹‘暖冬锦’是王织娘特意留的,又轻又暖,最适合咱这天气穿。”
联韵学堂的教室里,“双花炉”
正烧得旺旺的。
孩子们围着炉子背书,阿豆正用陶笛吹着新学的《暖炉歌》,是王砚之填的词:“铁炉燃炭火,木槽藏暖光。
瑞云护书案,焰灵照学堂……”
阿禾坐在炉边,手里捧着《双邦俗志》的手稿,王砚之在一旁修改,两人时不时低声讨论。
炉火烧得噼啪响,映得两人脸上都带着暖意。
“你看这句‘云罗的年糕要蘸瑞国的蜂蜜才够甜’,是不是太直白了?”
阿禾指着其中一页。
王砚之笑道:“直白才好懂。
百姓过日子,不就讲究个实在?就像这炉子,铁是铁,木是木,合在一起才暖和,哪用得着那么多花哨词。”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却挡不住学堂里的琅琅书声。
敖风站在廊下,看着教室里的景象,又望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