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旁边,有一行用小楷写下的注解:“女主昌。”
这是他年轻时亲手写下的,那时,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相信女主的出现能够给大唐带来繁荣。
但此刻,他却犹豫了。
他看着那行字,心中充满了矛盾。
“女主昌……真的能昌盛吗?”
他喃喃自语,
他拿起笔,蘸了蘸墨,在“女主昌”
的后面,又添了一句:“然火生于灶,非出于坟。”
写完,他放下笔,他走到屋中央的火炉旁,将手中的《推背图》残卷扔进了炉中。
火焰腾起,瞬间将残卷吞噬。
袁天罡静静地站在炉边,看着火焰跳动,仿佛在燃烧着自己的命运。
与此同时,连绵的暴雨已经下了三天,渭南县的一处堤坝终于不堪重负,被山洪冲垮。
数千百姓被困在洪水中,生命危在旦夕。
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
大臣们纷纷劝谏李承乾,认为此时不宜轻举妄动,应该先派人去查看情况,再做打算。
但李承乾却听不进去
“救人如救火,刻不容缓!”
李承乾断然拒绝了大臣们的劝谏,决定亲自率领火影卫和工部的匠队,冒雨前往渭南救灾。
“殿下,万万不可啊!”
大臣们苦苦哀求,想要阻止李承乾,但李承乾心意已决,根本不给他们机会。
当天下午,李承乾便率领着数百名火影卫和工匠,顶着倾盆大雨,赶往渭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路上,道路泥泞不堪,行进十分困难。
但李承乾却丝毫没有退缩,他身先士卒,带领着队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
经过一夜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赶到了渭南。
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原本美丽的田园风光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汪洋。
洪水淹没了房屋和田地,无数百姓被困在水中,出绝望的呼救声。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展开救援。
他亲自跳入齐腰深的洪水中,指挥工匠们搭建浮桥,将受困的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为了防止百姓受冻,李承乾又命人将最后一批干燥的蜂窝煤优先供给老弱妇孺取暖。
经过一夜的奋战,黎明时分,所有的灾民终于被成功救出。
劫后余生的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跪倒在地,朝着李承乾磕头。
“殿下,您真是青天再世啊!”
一个老者颤颤巍巍地说道,
李承乾连忙扶起老者,语气温和地说道:“老人家,快起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而且,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十万窑工一炉一炉烧出来的。”
李承乾知道,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民心,为了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要让百姓们知道,他这个太子,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家人。
“殿下真的是一个好人啊!”
捷报传回长安,全城欢腾,人们纷纷称赞李承乾的仁义。
然而,就在这喜悦的气氛中,洛阳尼庵却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武媚娘闭门绝食……
捷报传回长安,举国欢庆,仿佛整个大唐都洋溢着“李承乾风格”
的喜悦。
然而,就在这一片欢腾的时刻,洛阳尼庵却传来一则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消息:武媚娘闭门绝食了!
对外宣称要以自己的身体祭奠“天下愚笨之人”
,简直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你为何还要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