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除了得益于他过目的记忆力之外,更源于他旺盛的求知欲望。
想象一下,如果换做其他任何人,即使获得了过日不忘的能力,如果不去勤奋学习和刻苦训练,那么这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张其金就不同了,自从获得这项能力以来,他甚至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
他不仅仅精通高中所有的学科知识,还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只要是他看过后的任何知识,都会记得非常清晰。
对于这个问题,他曾向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大家——王阳明请教:“尊敬的导师,在我国古代的众多知名历史人物当中,您无疑是享有盛名的杰出军事家。
然而,我认为按照您的过目不忘的能力,要成为优秀的谋士应该更为轻松,那么请问您为何宁愿选择艰难之路,最终成为了明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以及集心学之大成者呢?”
其实,这正是受到王阳明心学之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的深深触动之后才提出的问题啊!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里,离开了那个清明之心,就没有天地鬼神万物,反之亦然。
就如同一朵花,当你凝视它的时候,它就在你心中绽放;当你不注意它的时候,它就静静地与你共处。
而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实际上就是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其核心无非在于“致良知”
、“心外无理”
和“知行合一”
。
张其金觉得这些全都是极其深奥的事物,真是玄妙至极。
于是,他不等王阳明回答第一个问题,紧接着又问:“导师,据说只要领悟了您的五句话,就能从此无惧于心。
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的确如此,智者。”
王阳明微笑着肯定回复道。
“那请您能为我解读这五句话中的含义吗?”
“先是‘汝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娓娓道来。
“导师,请问这句话到底是何意呢?”
“我经历过两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都未能如愿,但当时面对失败,我却并未感到挫败或羞耻。
相反,我觉得这反倒是我人生中更大的耻辱。
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充满挑战与困难,有人会因此消极颓废,有人会不知所措,但理解这句话的人,却能随时保持平和心态,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低谷挫折,都毫不动摇。
相比之下,我的这种看法似乎与你的一位挚友颇为契合。”
王阳明亲切地讲述。
“您提到的这位莫非正是林若秋吧!”
张其金惊喜地猜测。
王阳明微笑点头,似乎对张其金的答案表示认同。
“那第二句又是什么呢?”
张其金继续问。
“接下来是‘智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真正的知只是行动的开端,而实践则是认知的达成。
想要成为圣贤之人,必须将知与行融为一体。”
王阳明认真解释道。
“那第三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张其金好奇不已。
“第三句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这句我知道。
好像是宋代的哲学家陆九渊提出过‘心即理也’,您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
您认为,外部具体事物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没有心,则没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