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2章 百日阁老七(4 / 4)

迁除,皆从中特降手敕。”

可这跟他听到的不一样啊。

这究竟是实录有错,还是中间规矩改了呢?

“查到了,弘治乙卯以前,内阁大臣皆?特旨简充,简称特简,不从廷推。

当年六月,在徐辅提议下,主上开始廷推阁臣。”

下午的时候,张文宪头一次走进了郑直的直房。

“乙卯?弘治八年。”

郑直笑笑“辛苦了,咋查到的?”

“制敕房内有丝纶簿,为拟旨底本。

无论天语大小,皆录之,以备他日照验。”

张文宪恭敬的回答。

“行了。”

郑直拿起笔飞快的在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画押,递给对方“交给史典籍,明个儿开始你就搬到这里,地方随便挑。”

张文宪恭敬的接过来“若是阁老没有吩咐了,卑职告退。”

郑直点点头,任凭对方离开。

下意识的想要摸烟,却记起这里是直房,只好端起水杯喝了一口。

他之所以一改初衷,把张文宪调过来帮办,很简单,事情生了变化,和之前想的不一样。

郑直的入阁不是传旨斜升,而是特旨简充。

也就是讲,郑直入阁是弘治帝按照老规矩‘特降手敕’,名正言顺。

刘健是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进内阁的,而李东阳和谢迁正式进入内阁就是在弘治八年二月。

这也意味着,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跟他郑直一样,也是特旨简充。

当时的辅还不是刘健,而是徐溥。

为何提这么一个建议,哪个晓得,没准是四个老贼打算彻底把持内阁。

毕竟从弘治十一年徐溥被罢免之后直到如今他进来为止,内阁就再没有添过新得阁臣。

好算计,之后群臣,谁能不能进,弘治帝还要从他们划定的范围里挑。

可四个老叟显然失算了,弘治帝当初讲的是‘开始’,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必须’庭推。

如此看来,徐溥当年被罢免后,内阁迟迟没有补充,也并不是弘治帝对于三个老叟信任,而是无人可用,又不愿意从内阁给的名单里挑选,才成就了这段佳话。

至于为何外边都传郑直这个阁臣入阁不合规矩是传旨斜升,一来自从李东阳和谢迁之后,内阁已经长达十年再没有扩充,包括他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晓得入阁还有这规矩;二来晓得的人在装聋作哑,甚至混淆视听;三来他身旁的人都是出身草莽,至于边璋,程敬,谢国表也都刚刚窥到一丝半爪。

虽然见识比郑直多,却也有限。

又到了《道报斋》挥作用的时候了。

不,这次应该是《文报》挥作用的时候了。

反正如今张文宪已经广为人知,与其遮遮掩掩,倒不如和《道报斋》一起动。

不,除了《三友》外,所有的报纸一起动。

只是如此一来,郑直也就不用再试探弘治帝到底啥态度了。

主上已经硬了,他也不能软。

明个儿早朝,群臣该戴暖耳廷谢了。

明个儿也是老太太的寿辰,要不……缓一日?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