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都是孙汉那样的纯良之辈。
至于郑虤,不过是因缘际会,从他这里混了一个前程,如今还给废了。
想到下月十嫂就要生了,郑直不由又为孩子的名字,头疼起来。
叫啥名呢?他这辈往上都是高祖花钱学太祖皇帝请人家排的,只是因为给的钱太少,所以才排了五辈,到了第六辈郑实这一代就用完了。
也因此,郑直等人的名字其实就是各房胡乱瞎起的。
只是当初长房和三房关系好,才都选了单立人的字做名字。
“记账上。”
待郑直的面被端上来时,读书人恰好吃完,打了个饱嗝,把书一合,起身就走。
跑堂应了一声,端起对方留下的空碗,赶紧收拾。
读书人出了饭铺,骑着一头驴继续一边读书一边向着县城方向优哉游哉的赶路。
“这位是谁啊?”
郑直从竹筒里拿出筷子,顺势询问“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咋还能挂账?”
“俺们县衙的代书。”
跑堂无可奈何道“姓崇,崇老爷,每次下乡都会来俺们这吃碗面。”
“不过就是个讼棍而已,啥老爷,连个秀才都不是。”
旁边有人听到不屑一顾“小二哥,莫怪俺没提醒你,小心这面钱打了水漂。”
跑堂一听,赶忙问“这话啥意思?”
“这讼棍不就是靠着和知县老爷关系好,才能把着代写状纸的买卖吗?”
那人显然就是挑拨是非的“如今知县老爷已经换了人,哪个晓得他这买卖还做不做得下去。
到时候你的账能不能收回来也不一定。”
代书谓代人撰写文稿,指以代人撰写禀帖诉状等为业的人。
不同于讼师为求准告胜诉往往增减罪行、舞文弄墨,如“诞词不经,则邵恭为之。
恭操笔如刀,而以孝溢怒之言,饰为蛇足”
。
甚至起灭词讼,为害一方。
代书自古以来都是民间行为,官方许可。
进入皇明之后,杜绝讼师兴讼成为评价亲民官能力的重要一条。
因此词讼必须由官代书代人写状,否则不准状。
由此一州一县兴讼之事往往把持在这些人手里。
“二子,面好了。”
不等跑堂青年开口,正在煮面的老叟插话,青年应了一声,走了过去。
郑直则继续吃了起来。
不用讲,刚刚那位姓崇的官代书最近有失业的危险。
尽管在安阳一败涂地,可是他依旧认为,思路没有错,只是他当时没有地利人和,只有天时。
如今本乡本土,找那些放利钱的收购质押债券,其实才是最划算的。
而这个姓崇的无疑是一个,专门做这种脏活的好帮手。
若是效果好,之后全府他都要如此。
吃完面之后,郑直继续催促众人赶路。
没走多久,就看到了前方出现了那位崇姓读书人的身影。
郑直坐在车中并没有贸然和对方打招呼,而是透过车窗静静的看着此人渐渐被落在身后。
此刻才觉对方看的根本不是啥课本,而是《大观园》,心中不由想笑。
因为盘下了姜佐在藁城的所有产业,郑直根本不用再在县城寻找住的地方。
直接来到了距离县衙不远,名为“得意坊”
的榻店入驻。
留任的掌柜已经恭候,赶忙迎了上来“东家,小的是得意坊掌柜龚其昌。”
郑直点点头,四下打量了一下,院里占地宽广,并不是直隶这边常见的合院建筑,而是类似山西那边的楼院甚至整个二层用栈道连接,形成了一座空中楼阁,想来是为了能够安置更多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