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了第二天。夏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东原市委大院里的知了就开始了聒噪的鸣唱。市委办公楼是新式建筑,墙壁厚实,在这清晨时分,楼里尚残留着一丝夜间的凉气,但也抵挡不住窗外那股子燥热正慢慢渗透进来。
市委书记于伟正的办公室在七楼东头,宽敞,但陈设简单。一张暗红色的木质大办公桌,桌面上玻璃板上面除了电话、笔筒、文件筐,最显眼的就是一面小国旗。
办公桌对面,是一圈白色的布面沙发,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个白瓷烟灰缸,擦拭得还算干净。墙壁上挂着全国和东原市的地图,还有一幅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内容多是“实事求是”。
一大早,于伟正穿着白衬衫,袖口挽到了小臂上,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个笔记本,静静地听着汇报。
五十多岁的年纪,头发梳得整齐,鬓角自从到了东原之后,就已经有了白发,脸上带着些长期操劳的倦色,但腰板挺得笔直,目光沉静,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度。
市长张庆合、分管科教文卫的副市长侯成功,以及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孔德文和市政府的党组成员,光明区区委书记常云超四人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气氛略显凝重,只有窗外的知了声和屋里电风扇摇头时发出的轻微“嘎吱”声。
张庆合看了眼孔德文,示意他先开始。孔德文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清了清嗓子,翻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他年纪比于伟正稍长,头发也已稀疏,是老教育出身,从中学教师一步步干到局长,为人谨慎,甚至有些刻板。
“于书记啊,一大早就听我们的汇报,足见对全市教育工作的重视啊!”孔德文的语调平缓,尽量让自己的汇报条理清晰,“我和张市长、张市长和常区长啊这趟去部里,前后待了五天,主要是就我们市申办地方性高校的事情,向相关司局的领导做了初步汇报,也拜访了几位咱们东原籍在京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
他看了眼于伟正,于伟正听得非常专注,老孔继续说道。“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和需要准备工作来看,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千头万绪。”孔德文用了一个惯常的说法来形容工作的复杂性,“部里的领导原则上是支持我们这类老区、贫困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认为这是弥补短板、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他加重了语气,“现在各地申办高校的热情很高,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看规划,更要看实实在在的基础和投入。”
于伟正微微点头,手指在笔记本上轻轻点着,没有插话。
孔德文继续道:“困难是明摆着的,师资、设备、教材、特别是办学经费,都是大问题。不过,”他话锋一转,试图找出一些积极的方面,“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比如,有一些硬件设施,只要市里下定决心,加大经济投入,见效还是会比较快的。像校区的基础建设,可以先规划起来;师资规模,可以通过引进和现有师资提升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扩大。总之,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开了这个头,后面就好办一些。”
他的汇报比较务实,重点摆困难,也略微提了提可能的方向,但听起来底气并不是很足。汇报完后,他合上笔记本,看了看于伟正,又看了看张庆合。
于伟正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将目光投向了分管副市长侯成功。侯成功比孔德文要小几岁,戴着金边眼镜,显得更文气一些。作为分管副市长,理论水平比较高。
“成功同志,你谈谈看法。”于伟正道。
侯成功坐直了些,他没有打开笔记本,显然思路已经理得很清楚。“书记,孔局长把基本情况都汇报了。我补充几点感受。”他说话条理更分明,“第一,部里领导强调,高校建设不能搞‘无米之炊’,关键是可持续的投入机制。我们东原财政底子薄,这方面需要市里有个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