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也有宋庠给他准备过的重点,比如“孝”。
“《礼记·檀弓》载‘申生受赐而死,臣子之极也’,郑玄注‘孝子不陷亲于不义’。然《春秋》闵公二年书‘郑弃其师’,《穀梁》讥其‘君不君,臣不臣’。若申生处郑伯之境,当守死乎?当抗命乎?试参详二经,明忠孝权变之道。”
这种糅合题,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讲,都是完全陌生的。
因为殿试跟礼部省试不同,很多考生都拥有礼部省试的考试经验,但却没人拥有殿试的考试经验啊!
故而,哪怕从旁人口中听说了,殿试会出糅合题,可究竟出什么题?怎么答才是对的?重点思路是什么?真真就是一问三不知。
再加上殿试跟礼部省试之间的间隔非常短,往往仅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哪怕想要转换思路进行练习,都是不怎么来得及的。
即便是绝世天才,在这种信息差下,面对头一次出现的糅合题,心里肯定也是犯嘀咕的。
而在这时候,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点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陆北顾不慌不忙,按照宋庠教他的思路,以“经权之辨”破题,书“申生守经得仁,郑伯行权酿祸”。
“申生守死全孝,郑伯弃师逞欲,二者不可同日语。《檀弓》谓‘不陷亲于不义’,申生自缢而存父慈之名,此孝之极也;郑伯毒计弃军,既陷君于不仁,又致臣子死地,《春秋》直书‘弃’字,罪其心术也。若申生处郑伯之境,必不效颦孝子可死节不可构祸,此《春秋》‘夷夏之辨’于君臣纲常之体。”
而这些题目,陆北顾答着答着,忽然感觉很有意思.
因为其中某些题目,他完全可以肯定,百分之百是官家自己亲自出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
譬如“《礼记·祭义》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春秋》隐公元年却书‘郑伯克段于鄢’,母慈子孝荡然无存。若依《祭义》之训,郑庄公当何以自处?《春秋》书‘克’字,是贬其失教耶?是责其寡恩耶?”
这就是用郑伯反衬官家呢!
毕竟,谁不知道天圣年间,尚处少年的官家对太后刘娥事以至孝,传为一段佳话?
所以,陆北顾也是由此入手,虽然没有明面上写我朝官家如何如何,但却以贬郑伯事母非孝且工于心计,来捧官家事母至孝且纯然天性。
不过官家的心意,也不总是这么明显地直接表露在题目里就是了。
好几道题目,甚至是反着来的。
也就是说官家在题目里,故意诱导考生,暗示他不赞扬这件事情,但其实是想看到考生赞扬这件事情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