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则是红色绞花毛衣,英气中透着妩媚。
贵妇们顿时眼前一亮,交头接耳:\"这就是毛线织的衣裳?真是别致!看那花纹,从未见过呢!\"
尔朱英娥落座主位,含笑开口:\"今日请各位前来,是想分享一门新手艺。如今天寒地冻,百姓缺衣少穿。大王心系黎民,特从突厥购得羊毛,纺成毛线,可织成衣物御寒。\"
贺拔明月拿起织针示范,手指灵活地穿梭:\"很简单,就这样一针上一针下...看,是不是很容易?初学者一日便可学会基本针法。\"
元营犁补充道:\"毛线可买现成的,也可买羊毛自己纺。一件成人毛衣约需毛线两斤,成本不过数十文。若是自家纺线,成本更低。\"
民部尚书夫人裴氏第一个响应,她眼中含泪:\"臣妾愿学!昨日家中老仆竟冻死了,若能多织些毛衣分发给下人,也是积德行善。\"她拿起织针,虽然手法生疏,但学得格外认真。
很快,贵妇们纷纷拿起织针学习。园内顿时充满欢声笑语,有的手巧的已经织出一小片,有的手笨的织得歪歪扭扭,引来阵阵善意的嘲笑。
\"哎呀,李夫人您这针脚也太松了,怕是能漏进风去!\"
\"张夫人手真巧,这花纹织得比官坊的还好看!\"
宴会结束时,尔朱英娥宣布:\"半月后,汉王府将举办织毛衣比赛,织得最快最好的前十名,可获得大王亲笔题写的匾额。\"
消息传开,长安城顿时掀起编织热潮。不仅贵妇们争相学习,普通百姓也纷纷购买毛线尝试。不出一个月,织毛衣的技术就传遍了汉国各地。
这个冬天,长安街头的景象变得奇特起来。行人大多穿着各种白色的毛衣,虽然形状古怪——有的袖子一长一短,有的领口太大露出半个肩膀,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张掌柜,您这毛衣织得不错啊!\"茶楼里,一个商人笑着打招呼。
被称作张掌柜的中年人得意地挺起肚子:\"内人手巧,三天就织成了。暖和得很,比穿三层麻衣还管用!这不,连着几天在外收账,一点不冷。\"
街角,几个孩童穿着小巧的毛衣追逐嬉戏:\"我的毛衣是阿娘织的!我的有花纹!你看,这里织了小兔子!\"
刘璟微服私访,看到这景象,不禁莞尔。他对身边的苏绰说:\"看,百姓们很有创意嘛。虽然织得不成样子,但暖和就好。\"
苏绰感慨:\"大王此举,活人无数啊。去岁此时,街上常见冻殍,今年却人人面带红光。臣粗略统计,今冬冻死者不足去岁三成。\"
刘璟点头,眼中透着欣慰:\"能让百姓免受冻馁之苦,这大王才坐得名副其实。\"
寒冬过去,春暖花开。刘璟开始着手另一件大事。
这日早朝,他正式宣布:\"自即日起,吏考更名为科举,分为文举与武举。文举考律法、策论、算学;武举考骑射、兵法、武艺。明年四月举行,天下英才,不论门第,皆可应试。\"
朝堂顿时哗然。礼部尚书郑道昭出列谏言,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颤抖:\"大王,自古选官皆由举荐,如此大开科考,恐寒门子弟难以胜任啊!且门第高下自有其理,寒门为吏尚可,若与士族同列,岂不乱了纲常?\"
刘璟冷笑,目光如炬:\"寒门难出贵子?我刘璟虽是汉室后裔,永嘉之乱后,中山刘氏没落,早已沦为寒门小姓,郑公可是觉得我不配与荥阳郑氏同列?\"刘璟这话说的极重,吓得郑道昭连忙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口不能言。
群臣紧跟郑道昭,跪成一片。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群臣:\"我知道,你们中有人担心子弟不肖,考不过寒门子弟。但我要告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