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入冬前的大会(1 / 2)

入冬前的头场西北风刚刮过,95号四合院的砖缝里凝着层白霜,

脚一踩咯吱响,冻得人脚趾头麻,连哈出的白气都带着凉劲儿。

就见街道办的李干事裹着军大衣,蓝布包在怀里揣得严严实实,踩着碎冰碴子进了院。

军靴碾得冰碴子乱飞,脆响儿在院里绕了三圈,他搓了搓冻红的手,

一进大门就亮开嗓子喊:“街坊们,都到中院来趟!

有重要通知宣读,麻利儿着啊,别磨蹭!”

这话跟扔了炮仗似的,各屋立马有了动静。

闫埠贵揣着袖管跟在身后,俩眼跟粘了胶似的直瞟李干事手里的布包,

嘴里嘀咕:“这又是唱的哪出?前儿个刚收完卫生费,今儿又来?

劳驾您给透个信儿,别是又要收钱吧?”

刘海中屁颠屁颠从后院跑过来,腰杆挺得跟旗杆似的,瞧见易中海时还刻意抬了抬下巴,

那模样跟刚升了官似的,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

何雨柱刚从屋里钻出来,靠在门框上打哈欠,眼角的眵目糊还没擦干净,

懒洋洋喊了句:“李干事,吃了吗您呐?要不要进屋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易中海倒走得稳当,手背在身后,慢悠悠踱进人群,眉头微微蹙着,

手指还时不时捻着袖口,像是在琢磨啥要紧事儿。

刘清儒一家来得浩浩荡荡,男男女女前前后后占了小半块地方,

薛小凤带着孩子也凑在他们边上,叽叽喳喳的,瞧着就透着股子热闹劲儿。

街坊们瞅着都羡慕,老郑先开了口:“瞧瞧人家这阵势,

真是人丁兴旺!

咱院儿里就数他们家热闹!”

这话落进易中海耳朵里,他心里头不禁咯噔一下——

恍惚想起十几年前,刘清儒家哪是这模样?

那会儿十九岁的刘清儒刚没了爹娘,还被堂叔输光了家产,

身边就剩个刚生完孩子的堂婶陶小蝶,俩人带着个襁褓里的娃娃,

家里穷得叮当响,大小猫两三只似的,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他当时还想着能帮衬上一把,落个雪里送炭的人情,后来不知怎么就没成?

可如今再看,这一大家子不仅人多了,光上班拿工资的就有六七个,

屋里头的八仙桌、搪瓷缸子全是新的,连孩子穿的棉袄都没打几个补丁,

日子过得比院里谁家都红火,真是世事难料啊!

刘海中瞅着这阵仗,心里头更不是滋味,跟猴儿吃大蒜似的。

他早年总觉得刘清儒老实巴交,成不了啥气候,当年刘清儒不听劝,

他还拿腔拿调想摆长辈的谱,没成想这才十几年,人家竟把日子过成了胡同里的头一份!

再想想自己,虽说当了这些年管事人,还是厂里的七级工,可家里除了老大,

剩下的俩小子没一个成器的,到现在还没个正经工作。

反观刘清儒,不仅自己在厂里站稳了脚,还把家里人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对比一出来,

他那挺得笔直的腰杆,不自觉就软了半分,连头都微微耷拉了点。

闫埠贵更是扒着手指头在心里算账:刘清儒在轧钢厂当采购员,一个月工资四十多块;

陶小蝶在轧钢厂食堂,虽说累点,也有三十来块;还有刘继祖、刘继业,

俩小子一个在皮革厂,一个在电子元件厂,加上秦京茹在糕点厂,何雨在轧钢厂,

开春刘敬国也进了电子元件厂……这一家子光月收入就得两百来块!

再瞧瞧自家,仨小子没一个有正式工作,他自己在学校当老师,算上杂七杂八,

一个月也才四十来块,平时省吃俭用还不够嚼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