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着智能系统喊:“垄沟上肥!给俺这二分地的玉米上点肥!”系统的指示灯“滴”地响了一声,显示屏跳转到“执行中”,侧面的水管慢慢伸出,肥料顺着垄沟均匀地撒下去,颗粒不大不小,正好落在玉米根旁。
“中了!中了!这玩意儿懂俺们的话了!”王大爷拍着手笑,皱纹里的笑意像梯田里的水,满得要溢出来。旁边的李婶也试着喊:“慢浇水!给俺的豆子地慢浇点水!”系统立刻响应,水流变得细而缓,顺着田埂慢慢渗进土里,没像以前那样冲得土块乱飞。
老农们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试指令——“玉米浇地”“豆子上肥”“慢浇棉花地”,每喊一句,系统都能准确执行,显示屏上的指令记录里,全是老农们熟悉的方言口语。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农摸着系统的机身,笑着说:“这机器比俺家小子还懂俺,以后就叫它‘田保姆’吧,帮俺们照看庄稼!”
这话一出口,老农们都跟着喊“田保姆”,笑声在梯田里回荡,惊飞了田埂上的麻雀。正好农业大学的张教授来山区调研,看到这一幕,对着老吴感慨:“你们这哪是做智能系统?是把技术真正揉进了山里的日子,做到了农民的心坎里。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洋玩意儿’,是能帮农民省事、增产的‘老伙计’,你们做到了。”
老吴看着老农们围着“田保姆”忙碌的身影——王大爷在教年轻的后生用方言喊指令,李婶在给系统擦机身的泥点,小张在旁边记录系统的运行数据——心里暖得像被晒了太阳。晨雾早已散尽,阳光洒在梯田上,绿油油的玉米叶上挂着水珠,反射出细碎的光,“田保姆”的水管还在慢慢浇水,水流过的地方,泥土里冒出淡淡的水汽,像在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王大爷突然喊住老吴,递过来一个刚摘的玉米棒子:“老吴,你尝尝,这是去年用老法子种的,今年有了‘田保姆’,俺们的玉米肯定比这还大!”老吴接过玉米,玉米粒饱满得能挤出浆来,咬一口,甜津津的,带着山区泥土的清香。
他知道,这个“方言难题”的解决,不只是智能系统的一次升级,更是科技落地的一次“弯腰”——弯下腰听农民的话,弯下腰懂农民的需求,才能让冰冷的机器,变成带着温度的“田保姆”,变成山区里最贴心的丰收伙伴。夕阳西下时,“田保姆”的指示灯还在梯田里闪着,像一颗落在田间的星星,照亮了老农们的笑脸,也照亮了科技扎根乡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