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智能系统的“方言难题”(2 / 3)

才能明白。

    每到一个村子,老吴都会先找村里的老支书,再请几个说话清楚的老农来录方言。王家庄的王老汉被请去录“浇水”的指令,他对着录音设备喊了五遍才过关——第一遍太急,“浇地”说成了“浇蒂”;第二遍声音太小,设备没录清;第三遍他紧张得忘了词,站在那里搓着手笑;直到第五遍,老吴递给他一杯热茶,说“大爷您别慌,就跟平常喊您家孙子回家吃饭似的”,他才放松下来,用最自然的语气喊出“浇地喽,给俺那三分玉米地浇点水”,录音设备的绿灯终于亮了。

    录方言的半个月里,研发组的鞋磨破了两双,小张的脚底起了水泡,走路一瘸一拐;小林的笔记本记满了三本,上面画满了方言发音的音标,还贴着不同村子的地理位置标签;老吴的嗓子哑了,每天揣着润喉糖,却还是坚持亲自跟老农沟通——他怕年轻的组员听不懂方言里的细微差别,漏了关键的指令词。

    有次在菏泽曹县,一位老农对着设备喊“洇地”,系统录进去后,小林在旁边标注“洇地=灌溉”,老农却摆了摆手:“不对不对,‘洇地’是慢慢浇,让水顺着垄沟渗到根儿上,不是‘灌溉’那种大水漫灌。”老吴立刻让小张重新录,还在笔记本上特意注明“洇地:慢灌、渗灌,适用于玉米拔节期”,生怕后期编程时理解错了意思。

    好不容易把二十多种方言都录完,研发组回到县城的临时实验室,连夜把方言数据导入系统。可测试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些方言词汇太生僻,系统识别准确率不到三成。比如枣庄方言里的“耩肥”,系统总识别成“讲费”;临沂方言的“洇地”,总被当成“因地”;最麻烦的是菏泽方言的“耪地”(松土后施肥),系统直接显示“未识别指令”。

    小张盯着电脑屏幕,急得抓头发:“这咋办?咱们录了这么多,还是识别不准,总不能让老农们改说普通话吧?”小林也皱着眉,手里转着笔,目光落在桌上的方言笔记本上——上面画着老农们说话时的手势,比如喊“浇水”时会指着田埂,喊“上肥”时会做撒东西的动作。

    “或许……咱们不用死磕生僻词?”小林突然停下笔,眼睛亮了,“老农们说方言,其实核心是想让系统懂他们的需求,不是要系统精准识别每个方言词。咱们加个‘方言对照表’,把生僻的方言词换成当地常用的口语词,比如‘灌溉’改成‘浇地’,‘施肥’改成‘上肥’,‘耩肥’‘洇地’这些词,也换成老农们天天说的‘撒肥’‘慢浇水’,不就行了?”

    老吴眼前一亮,拿起笔记本翻到菏泽那一页:“对!上次曹县的老农说‘洇地’是慢浇,那咱们就把‘洇地’对应成‘慢浇水’,系统识别‘慢浇水’就行;枣庄的‘耩肥’,其实就是‘垄沟撒肥’,换成‘垄沟上肥’,老农们一说,系统就能认出来。”

    研发组立刻忙活起来,小林负责整理“方言对照表”,把二十多种方言里的生僻词都换成当地常用的口语;小张负责修改系统程序,把对照表嵌入语音识别模块;老吴则打电话给之前录方言的老农,一一确认替换后的词是不是“顺嘴”——比如问枣庄的王老汉“说‘垄沟上肥’中不中”,王老汉在电话里笑:“中!咋不中?俺们平时就这么说!”

    改完的系统送到山区时,正好赶上玉米拔节期,王大爷第一个来试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