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处可以注入基地里的食用橄榄油——经过测试,橄榄油在火星的低温环境下能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而且能有效排斥带静电的沙尘。”
火星基地的宇航员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用激光将碳纤维杆切割成合适的尺寸,借助机械臂加装在履带表面,又用注射器将橄榄油精准注入履带关节。两小时后,“祝融号”尝试启动,履带转动时,防滑刺轻松划破沙层,橄榄油在关节处形成的保护膜阻止了沙尘侵入,巡视器缓缓驶出了沙坑。
当“祝融号”重新展开太阳能板,将满格电量的信号传回地球时,王玲收到了来自国际空间站的视频请求。空间站指令长刘洋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故障,冷凝水无法正常收集,储备水只够维持7天。”
屏幕上的数据显示,水循环系统的冷凝管被太空微陨石撞击出细小孔洞,虽然孔洞直径不足1毫米,但会导致冷凝水渗漏,无法进入净化模块。“常规的修补材料在微重力环境下无法附着,而且冷凝管处于-50℃的低温环境,普通粘合剂会失效。”刘洋的语气带着焦急。
赵阳突然想到了古中国的“补瓷”技艺:“宋代的‘金缮’工艺,用天然大漆混合金粉修补瓷器,不仅能密封裂痕,还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韧性。我们可以让空间站使用应急包里的环氧树脂胶,混合金属粉末,借鉴‘金缮’的‘逐层填补’法修补孔洞。”
“但微重力环境下,胶液会漂浮起来啊!”刘洋提出疑问。
陈凯翻到古埃及的“壁画上色”技术:“古埃及人在绘制墓室壁画时,会在颜料中加入蜂蜡调节粘稠度,让颜料能附着在垂直的墙壁上。我们可以在环氧树脂胶中加入少量空间站里的蜂蜡,增加胶液的粘稠度,同时让宇航员用特制的竹制刮刀涂抹——竹刮刀的硬度适中,不会划伤冷凝管,这参考了中国古代‘髹漆’用的竹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