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雕板(2 / 4)

故而,如果只靠最简单的竹简,先不管成本高不高,光是制作竹简所需要的时间,就很难满足。

以一卷三十片的竹简为例,就算写满,也差不多一千多个字左右,这也只是熊洪一两篇祭文的字数;熊部落还有其他的知识,比如农耕种植的各个流程和方法、牲口的养殖、农具的使用、可用药的植物动物和石头等等……

不仅仅有文字,还有图案。光靠竹简,很难满足需求。

当然,熊部落现在已经成功造出可堪使用的纸张了,在上面书写,可以记录的内容更多,用麻绳装订后,还更容易携带。

故而现在部落的教材,除了用竹简留作一到两份“母本”,剩下的都是用纸张来制作的。

可是纸张虽好,上面的内容还是需要用手抄写到上面的,一份两份还好,一下子好几十份、上百份,哪个教授有时间这样抄?

那就只能想一想其他办法,而族长提供的方法,就是印刷技术。

原本熊洪是打算一步到位,直接进化到活字印刷的,不过现在部落的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活字制作的难度比较大,木活字更是难上加难。况且现在的油墨技术才刚刚起步,不管是青铜活字还是陶制活字,印出来的效果,都没有雕版印出来的好。

而所谓的“铅活字”,熊洪愣是没有找到铅的踪迹,更何况,最适合做活字的应该是一种合金材料,但熊洪不清楚到底是哪几种金属材料,配比是多少,只能安排明观院按照这个方向去慢慢研究了。

活字印刷,如果只是印刷一些全部是文字的“教材”,那倒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哪怕是用青铜,熊洪也准备来制作。

但现在熊部落的各类课程,可不仅仅只有文字,还有一些数学和图案,甚至一些相关的几何知识、地图知识,这些内容更适合用雕版技术,故而综合考虑成本、效果和产出之后,熊洪还是觉得,先采用雕版印刷技术。

至于活字印刷技术,则和蒸汽机一样,作为明观院又一个研究储备的方向。

雕板自然有雕板的便利,事实上,从华夏的盛唐开始(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从魏晋南北朝就有了),雕板便开始出现了,一直到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雕板印刷术也没有完全消失不见,可见其发挥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