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陆机北退三十里,回到怀县休整。他花了差不多半日的功夫来安抚将士,收拢溃兵,安排后勤,整顿军纪,一直到了傍晚,才好不容易将这一切安顿下来。
但回到县府中坐定后,他心中懊丧。惆怅而不能饮食,也无法安睡。因为陆机非常清楚,对自己来说,这一次伏击失败意味着什么。
虽然还没有具体统计,北军到底损失了多少士卒。但根据己方失踪的将领和军官的数目来看,陆机也可以估算出大概的数字。三万人级别的损失,其实还在征北军司的承受范围内,可加上上一次邙山惨败的损失,前后合起来,在陆机手上,征北军司已直接损失了十万人,这是个无法接受的数字。
在出征之时,陆机手上有二十二万大军,可仅仅过去了不到两个月,就折损近半。这样的损伤,无论出现在什么年代,放在任何一支军队上,都会基本失去战斗力。
可这有任何道理可言吗?自己苦心孤诣,好不容易才赚来了征东军司作为诱饵,反过来要吃掉这一万余骑来提振士气,结果竟又是一次大败。为何会如此?难道自己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吗?到底还要怎么做,自己才能获得这该死的胜利呢?
陆机没有答案,或者说,从司马颖违背承诺,派使者来催促决战的时候,局势就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即使在此之后,他挖空心思来尽力补救,可终究无力回天。身为前线统帅,没有说一不二的权威,没有令行禁止的军纪,更没有上下同欲的人和,想要取胜,这就是不可能的。
当然,杰出的统帅理应自己设法,在战争中逐渐树立权威,整肃军纪,稳定人心。但这永远离不开君主的支持,陆机的父祖能够名扬天下,固然是他们能力出众,可若没有孙权、孙皓的信任放权,这一切莫非是可以复制的吗?若司马懿得不到魏明帝的认可,在关中坚守不出,那又拿什么抵御诸葛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