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恩情。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曾被马韩掳走、后被苏曜解救的汉民。他们在三韩之地受尽苦难,是苏曜的到来让他们重获自由,还能分得土地、与亲人团聚。这些汉民自发组织起来,在仁川港附近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庙宇,庙中供奉的,正是按苏曜模样塑造的木雕神像——神像身披玄铁鳞甲,左手握着象征土地的耒耜,右手托着象征雷霆的金杵,胯下的狮鹫昂首挺立,目光锐利。
甚至,每逢“神巡日”来临(三韩部落将苏曜乘格里芬巡查各地的日子定为“神巡日”),庙前便挤满了祈福的人,有汉民,有三韩土著,甚至还有从倭岛渡海而来的商人,他们捧着自家种的粮食、织的布匹,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诉说着生活的变化与感恩。
这股信仰的力量,甚至影响到了海东州的官吏。田畴某次巡查归义郡时,看到一群孩童围着一幅苏曜的兽皮画像,唱着自编的歌谣:“赤袍神,骑金鹫,降雷光,平恶寇。分我田,授我耜,汉家天,照海东。”
田畴驻足聆听,眼中满是感慨,当即下令,将这幅歌谣收录进《海东州风物志》,还让人将苏曜推行的农桑、汉化政策,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让部落长老们教给族人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此时的苏曜自然还体会不到他此行带来的文化冲击。他在迅雷般平定了朝鲜半岛后,立刻就将目光转向了更加东方的倭国。
就在数日前,他派去占领对马岛的水师先遣队终于带来了关于他那失踪使节的情报。
“陛下,殿下,事情已经基本查清楚了。”
对马岛简陋的码头上,太史慈对苏曜与万年作汇报:
原来,先遣舰队一赶到对马岛,立刻就在岛内进行搜寻。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