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理论模型是基于理想平坦时空构建的,没有考虑到这种真实的、动态的本地化畸变!”
这意味着,每一个点位的ScGLA平台,都不能使用统一的标准化校准参数,而必须进行“本地化定制校准”——即实时测量该点位精确的时空曲率背景,然后对平台进行动态补偿调校。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部署的难度和时间。工程团队不得不临时开发一套复杂的现场测量与动态校准程序。每一个平台的成功部署和校准,都需要额外耗费两到三个天际日。
与此同时,“星芒”项目也迎来了从理论迈向实体的关键阶段——GbdA-a原型机的核心部件试制。
【“星芒”原型机核心:超导引力场激发线圈组】
【材料:新型碳纳米管-超流体氦复合超导材料(代号cNh-Sc)】
【制造工艺:微重力环境下的原子级逐层沉积】
【挑战:材料纯度要求极高(>99.%),内部晶格结构需高度一致,任何缺陷都可能导致激发失败或能量逸散】
ζ-3团队中最顶尖的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经历了数十次失败的冶炼和沉积尝试后,终于成功制备出了第一段符合理论要求的cNh-Sc线圈样品。
然而,就在将其接入小型化测试平台,进行首次低功率激发试验时,异变发生了!
在能量注入达到理论阈值15%的瞬间,线圈内部的超导状态突然崩溃!并非简单的失超,而是某种更诡异的“能量晶化”现象——澎湃的能量没有正常转化为引力场,反而在线圈内部瞬间凝结成了诡异的、不稳定的能量晶体,如同冰花般疯狂生长,瞬间撑裂了无比坚固的cNh-Sc材料外壳!
“砰!”一声闷响,测试舱内弥漫起灼热的能量蒸汽和材料碎片!
“紧急停机!冷却系统全开!”ζ-3大吼,幸好测试是在多重防护屏障后进行的,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失败的原因很快被分析出来:cNh-Sc材料的超导性能达标了,但其内部的“声子振动频谱”与理论计算存在细微偏差,导致能量在转化为时空涟漪前,先与材料本身产生了某种未被预料的共振,引发了可怕的相变。
“我们需要调整能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