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才的“周先生”
略有不同,却也同样蕴含着极高的敬意。
称呼周秀才为“先生”
,更多的是因为他读书人的身份,以及他教书育人的职责,那是一种对“文道传承”
和“知识学问”
的传统敬重。
而称呼张大山为“张先生”
,则包含着更加复杂、也更加深厚的情感。
这里面,有对他那神乎其神、仿佛无所不能的“本事”
的惊叹与折服。
从改良农具(曲辕犁、神农耧车)到兴修水利(挖渠筑坝、竹木引水),从堆肥育种到明各种“神机”
(脚踏打谷机、神风扬谷机),他所展现出来的那些越了他们几代人认知、却又实实在在改变了他们贫苦生活的智慧和技能,足以让这些淳朴的庄稼人,将他视为“天授奇才”
、“在世鲁班”
。
他们想不明白,这张大山明明跟他们一样,也是个泥腿子出身,也没见他正经读过几天圣贤书,怎么怎么就能懂那么多他们连听都没听说过的“大学问”
呢?
这份“学问”
,虽然不是之乎者也,却比那之乎者也,更能让他们填饱肚子,过上好日子。
所以,这一声“先生”
,喊得是心服口服,带着几分对“未知力量”
的敬畏。
这里面,有对他那公正无私、一心为民的品格的深深信赖与感激。
无论是当初的“种子互助”
,还是后来的“平价售粮”
,亦或是如今带领全村人共同展各项集体事业,他所表现出来的那份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胸怀,都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定了,这是一个真正值得他们托付身家性命的“好人”
、“大恩人”
。
他不像刘员外那般为富不仁,处处盘剥乡邻。
也不像张有德那样尸位素餐,只顾自家私利。
他张大山,是真心实意地,想让这青石村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份“仁心”
,这份“公道”
,足以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所以,这一声“先生”
,喊得是情真意切,带着几分对“道德楷模”
的仰慕。
这里面,更有对他那沉稳果决、运筹帷幄的领导才能的由衷敬佩与绝对服从。
他用“约法三章”
确立了规矩,用“身先士卒”
赢得了人心,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证明了他决策的正确性和远见卓识。
如今的青石村,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将他视为了无可替代的“主心骨”
和“领路人”
。
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都能得到最迅、也最彻底的执行。
这份“威望”
,不是靠着官府的任命,也不是靠着宗族的权势,而是靠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干出来的。
所以,这一声“先生”
,喊得是理所当然,带着几分对“领袖人物”
的追随。
所以,这一声“张先生”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一种自内心的认可,一种沉甸甸的敬意,一种实至名归的荣耀。
比如柱子,他如今已经是张大山在木工活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最虔诚的“学徒”
。
他每日里跟着父亲,不是在琢磨如何改进那些农具的结构,使其更加省力耐用。
就是在研究那些从《天工开物》图谱上“变”
出来的、各种各样精巧的榫卯结构和机械原理。
他对自家老爹那神乎其神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