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与钱东从接到大理寺卿的旨令后,马不停蹄,多方查找高逸的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
他们最先来到吏部公署,找到吏部主事,说明他们要看一看高逸的出身册。交出大理寺卿写的移文后,库吏李衡为他们找到高逸的出身册。书吏张怀帮他们查实高逸的出生地,及生活过的地方。
高逸的生活履历特别简单:出生地冀东。无父无母,三岁时从家走失,辗转颠簸各地。不知生父姓氏,母亲姓氏。居无定所,走到哪吃到哪,在桥底下住宿。流浪时遇到一个僧人,僧人给他起名高逸。
这样的履历令赵毅和钱东很为难,若到出生地去找线索,不知他父母姓甚名谁,去各地去找,无人知道高逸是何人?
看完高逸的履历后,他们很失望,同时也很生气。就这么一个流浪汉还有人谄害?还有人要置于死地?陷害他有什么价值吗?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人,为什么刚一露头就遭到高官显贵们打压?好像不打翻在地处个极刑都不会善罢甘休。
无论他过去如何,他可是拯救了危难之中的后夏啊!眼看两座重镇被敌军占领,眼看敌人又要乘胜追击,眼看后夏就在灭亡,如此之际有人挺身而出,他力挽狂澜,将晋阳收回,这不是后夏百姓的福?若不是皇帝令其收兵,说不定临洮也已收回。如此大好形势,非但不珍惜,还卸磨杀驴,哼!忘恩负义!
渐渐地他们放慢了脚步,他们不明白,他们此次寻找高逸,是不是在帮助恶人打击忠良?是不是上了恶人的当?
一无所获的赵毅两人回到大理寺向大理寺卿交待了他们的难处后,大理寺卿让他们去军营侧面了解高逸的交际往来。
“去军营外面的酒肆、客栈问一部高逸曾经与何人联系过?与军营里的士兵交交朋友,从他们口中了解一下高逸平时与哪些人打交道?有什么人曾经来找过他?”大理寺卿傅永嘉向赵毅钱东指出调查方向的同时,又告诉他们,“此去我给你们写移文,移文直接交给高逸的副官蔡少武,他在给高逸当参将。我与他交往很深,无论是从公务还是个人私交他会热情接待你们。你们可以从地域口音、饮食偏好、常用俚语等方面来判断高逸的出生地。”
说完,傅永嘉马上提笔蘸墨书写移文,写好后他又核对一遍。之后,将移文折好,放入特制的牛皮封套,用红绳捆扎,再在封口处盖一小块骑缝印。
赵毅接过傅永嘉递来的移文,躬身行了一礼,语气恭敬却坚定:“多谢大人提点,属下都记在心里了。这便去准备行装,即刻出发,大人保重身体,属下告退。”大人放心,属下这就启程去南郊的军营,三日内必带回结果。”
半个时辰后,赵毅与钱东来到了南郊的军营。
晨光漫过营门的旗幡,值守的门岗校尉正领着两名戍卒核对进出人员的腰牌,见司直捧着文书走来,立刻上前半步,手按腰间佩刀,语气恭敬却不失警惕:“这位大人,敢问是何衙门差遣?要入营何事?”
司直将大理寺移文递过去,校尉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