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闷热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木槿花与香料的气息。林婉住在老城区一栋殖民时期改建的公寓里,见到我们时,双手颤抖地捧出那只铁盒。
技术人员在当地警方协助下小心翼翼打开。盒内有两卷胶卷、五本笔记、一叠信件,以及一张1976年雪中婚礼的合影??四十七人站在碧云岛石壁前,笑容灿烂,雪花落在肩头如盐粒。晓月在人群中,穿着红色呢子大衣,挽着林修远的手臂,两人靠得很近,眼神明亮。
“这张照片……”我哽咽,“从未公开过。”
“爸爸说,这是唯一幸存的底片。”林婉轻声说,“他藏了二十年,才敢冲洗。”
笔记内容令人震撼。林修远详细记录了“春风”组织的运作:如何利用医院系统传递假病历,如何通过铁路工人smuggle逃亡者穿越边境,甚至如何策反一名公安干部,使其成为内线。最惊人的是,他在1977年曾潜回北京,试图联系高层改革派,递交《关于非正常婚姻定性问题的申诉书》,但刚进城便遭追捕,险些丧命。
“他还写了本书。”林婉递来一本手稿,标题是《爱是本能,不是罪》。全书共十二章,引用法学、心理学、人类学资料,论证同性情感的自然性与正当性。末尾写道:“当法律沦为压迫工具,良知便是唯一的法庭。”
我们将所有资料数字化,带回国内。与此同时,乌鲁木齐老邮局的墙洞也被找到??藏在一盏路灯基座内,内有第三份胶卷,记录了1974年一次秘密集会:三十多人围坐地下室,宣誓成立“春风”,并制定“四十七人守护计划”??每人承诺保护至少一人安全离境或存活至平反之日。
“原来……四十七棵树,不只是象征。”我在整理资料时喃喃道,“是真实的人数。”
2029年3月,国家档案馆正式接收“春风计划”全部文献,并宣布启动“记忆归档工程”。教育部将新增选修课《二十世纪情感史》,以“春风”档案为核心教材。新疆“记忆公园”破土动工,设计图上,四十七棵槐树环绕中央纪念碑,碑文由周野题写:“他们以沉默对抗暴政,以爱证明人性未死。”
而最让我震动的,是一封迟到了五十四年的信。
它来自台湾。寄信人是一位九十二岁的老人,名叫陈秋生。信中说,他是陈远山的堂弟。1975年,陈远山曾托人带出一封信,请他保管,若大陆开放,务必转交南锣鼓巷。
信纸早已发脆,字迹却清晰:
>“修远吾兄:
>我知你恨我劝你放弃晓月。可我当时真怕你毁了前程。如今我才明白,前程算什么?人这一生,若不能爱所爱,活所愿,官做得再大,也是囚徒。
>我后来娶妻生子,表面圆满,夜里常惊醒,梦见你在风雪中回头喊我名字。我答不出,只能跪着哭。
>若你还活着,请原谅我当年懦弱。
>若你已逝,请替我向晓月道歉??
>她本该有个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