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厨房,发现爷爷奶奶的照片竟在相框里微微颤动,嘴唇开合,似在叮嘱:“趁热吃。”
三天后,雨停。
城市重建工作尚未开始,街头却已响起此起彼伏的锅铲声。人们自发搭起临时灶台,用废墟中的砖块垒炉,捡拾断木为柴。无论相识与否,皆围坐一团,分享仅存的食物。
联合国紧急召开会议,议题不再是灾后救援,而是:“如何定义‘文明社会’?是否必须包含共食仪式?”
与此同时,南极传来最新影像:
那片由思念之力催生的原始农田中,第一座微型村落拔地而起。房屋由冰晶与菌丝复合建造,屋顶覆盖着会发光的谷壳。村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型灶台,外形与陨铁灶完全一致。每天正午,全村居民都会聚集于此,将各自带来的“记忆食材”投入火中??一撮祖母的腌萝卜、半块父亲的月饼、一封恋人写在餐巾纸上的情书……
火焰燃烧时,天空便浮现万千幻象: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一个人正在认真做饭、用心吃饭,画面就会闪现其中。
林哲远看着数据流,终于明白:“他们在建立另一个维度的社会结构……不是靠法律,不是靠货币,而是靠‘共同消化的记忆’。”
他转头看向苏珊:“你说,我们是不是也在被它们观察?就像我们观察实验室的小白鼠那样?”
苏珊摇头:“不,我们是桥梁。一边连着过去,一边通向未来。真正的实验体,是整个人类文明。”
数月后,第一艘载人飞船启程前往火星。与其他任务不同,这次宇航员携带的最重要的物资不是氧气罐,不是种子库,而是一整套传统中式灶具,以及三百份密封的“记忆主粮”样本。
发射前夕,指挥官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知道,孤独才是宇宙中最致命的敌人。所以我们带上了‘家的味道’。只要还能煮一碗热饭,人类就不算流浪。”
飞船升空那晚,全球数十亿人同时抬头望天。许多人打开了自家的炉灶,哪怕只是象征性地点燃一小簇火苗。
而在归灶堂,所有人静静围坐在土灶旁。少年再次执勺,为每人盛上一碗清水煮面。没有调料,没有配菜,只有面条本身在碗中轻轻荡漾。
“这是最初的饭。”他说,“也是最后的饭。”
众人举筷,齐声道:“来啦,趁热吃。”
那一刻,地球的大气层外,一道肉眼可见的光带悄然成型。它环绕赤道一周,形如灶圈,色泽温暖如晨曦。科学家无法解释其物理原理,只能命名为:“归灶环流”。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问起这场变革的起点,老人们总会指着天空说:
“看见那朵云了吗?那是全世界的人一起升的火。”
“他们用回忆当柴,用眼泪点火,用爱续命。”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