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又是一年夏至。田野里的青杆被暖风一吹,涌起道道金色麦浪;直道旁的绿荫遮蔽阳光,树叶在枝头沙沙作响。
暑气蒸腾,京郊路上到处都是扛着锄头下地的汉子和担着扁担的老人,半大的孩子胳膊上挎着篮子,牵着弟弟妹妹的手去地里送做好的饭。
田地里庄稼长的很茂盛,得益于朝廷劝课农桑的政策推动,百姓们对当下的生产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从乱世中走出来的人们,能有一间遮风挡雨的房子、几亩填饱肚子的田地,还能有私人版的婆娘和可爱的孩子,就很满意了。
啊…当然了,前提是这孩子得是自己的。
平民百姓其实很辛苦,春种、夏忙、秋收,一年之中只有冬天才能够歇息。可冬天又冻得要死,万物萧索,出行不便,体验极差。
过年和看戏,便成了他们唯一的闲暇时光和消遣方式。
这其中最辛苦的,当属各位农家妇女。她们不仅白天要下地干活,累了一天回来还得给全家做饭,就连难得闲暇的年关时节,她们也要准备年夜饭和给全家人缝制新衣裳。
炎热的天气将空气扭曲,阵阵热浪隐约可见,汴京城代月门外的官道上,出现了一队车马。
这帮人看起来很奇怪,男人们梳着辫子,留着长发,身上穿着厚厚的好像是羊毛做的袄子,半个肩膀袒露在外,什么都没穿。
他们的脸上又黑又紫,脸颊上还有高原红,个个身型壮硕,身上串着红、蓝、黄、绿等各色宝石,有的手中还握着一个圆筒模样的法器,跟汴京孩子们的拨浪鼓有点像,但却是纯金做的,正在不停的摇晃转动。
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腰间挎着寒铁弯刀,气势非凡,引得大郑百姓纷纷驻足观看,猜测这又是哪个地方的部贵族进京游玩。
西平府,吐谷浑部。
为首的是一名看起来只有十几岁的少年,眸子清澈透亮,黑白分明,脸上带着质朴的微笑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他对又直又硬的官道、高大恢弘的城墙、自信热情的百姓充满了探索欲。
吐谷浑部可汗之子,尼玛。
别误会,人家这是个正经名字,太阳的意思。
这哥们之所以来汴京,是受他父亲的指派和中书门下的邀请,来国子监学习大郑文化的。
当然了,那只是明面上的理由,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结交大郑权贵,尤其是和西部行营有关的权贵。
自从阻卜汗国覆灭以后,北方草原各部都已经俯首称臣,五十年内根本翻不起大浪来。加上文训在看到世界地图后,眼界和目标已经变得宏大宽广,所以开始着手解决青藏高原上的问题。
吐谷浑部靠近陇右地带,是最先归顺大郑的高原部,阎改之就是从他们的地盘上经过前往逻些城的。得天独厚的位置,让吐谷浑部和大郑联系密切,尤其是在经济往来上。
吐蕃诸部的茶马交易,有超过一半的贸易量要在吐谷浑周转。
尼玛进城后,先是面见了太子文若,送了他五车藏红花、冬虫夏草、藏腰刀、藏毯、白熊掌、雪莲花、青稞酒、藏香,还有一只活的蒙眼海东青。
来自海拔四千多米的客人,送来了圣洁和吉祥的祝福。
文若很高兴,本着礼尚往来的意思,同样回了尼玛五车礼物:一车金银玉器、一车天子笑、一车苏织绸缎和蜀锦布匹、一车珊瑚珍珠、一车望云织造局生产的各种水果罐头。
另外,文若还叫韩登代自己在红尘客栈设宴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公子,因为他自己政务繁忙,实在抽不出空来作陪。
韩登内心其实是有点抗拒的,他最近正跟在凌晨屁股后面研究木制滑翔机,哪有空管什么高原上下来的乡野子?
于是他便吩咐自己的表弟——秦时明的儿子秦向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