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依靠低成本的舆论工具,颠覆了很多国家!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在国际舆论场上,美国发言最多、声浪最大,并且屡屡披着“自由卫士”的外衣、奔走呼吁言论自由,以反抗他国威胁的“受害者”形象出现。其实,美国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占据舆论制高点,另一方面则和美式意识形态战略有关,这种战略以象征自由的形象出现,试图以上帝的视角制定标准、垄断解释权。为了实现战略,自上世纪前叶发展至今,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定位明确、攻守兼备、巧诈多计的认知作战体系,其套路至少有三:掩盖自身宣传意图、标榜所谓的“新闻自由”、肆意抹黑造谣其他国家。
有西方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不设宣传部,但宣传无处不在。美国声称自己国内从未设置宣传部门,也向来反对意识形态宣传,从而严加指责别国侵犯人权、罔顾自由等。这完全站不住脚。美国恰恰擅长通过种种手段掩盖自身宣传意图,千方百计掩盖其宣传行为,一步一步诱使目标对象深入彀中而浑然不觉。比如,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多以美国带领人类抵御灾难、最终拯救世界为主要情节来彰显美国的英雄气概,同时给其他国家、民族设置反派角色和不齿行径来暗中抹黑和丑化。
美国学者约翰·耶马曾在《世界的美国化》中这样描述:“美国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其实,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正是为了凸显美国人的阳刚气质,烘托美国的强者形象,企图在不知不觉间影响观众认知、输出美国文化。
再如,美国校园处处标榜“思想自由”“独立思考”等教育理念,且宣称不会开设价值引导课,但实际上,如政治、社会、法律、文学等方方面面的课程都始终贯穿美国的价值观教育。此外,美国政府和各类社会基金会也热衷于凭借全球学术大国的权威效应,通过设置学术门槛和文献使用标准等方式,向世界推销带有美国价值观的各种科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