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江陵城李靖布疑兵,太庙前萧铣为苍生(2 / 4)

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惨叫声中,满载而归的士兵成了待宰的羔羊,那些沉重的战利品此刻都成了逃命的累赘。

唐军反攻势如破竹,一举攻入江陵外城,继而夺取水寨,缴获的战船在江面上密密麻麻,足有千艘之多。当夜,水寨中灯火通明。栈桥尽头,李靖建议将缴获的战船全部推入江中。

"且慢!"将军崔元逊大步流星地走来,铁甲铿锵作响,"这些战船足够装备三军,永康公为何要资敌?"

他身后跟着的将领们也纷纷附和,不满的低语在夜色中蔓延。

李靖缓缓转身,目光扫过众将。江风拂动他斑白的鬓发,声音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从江陵到岭南,萧铣的疆域何止千里。我们如今孤军深入,若是攻城不克,四方援军赶到,这些船舰反倒成了我们的囚笼。"他弯腰拾起一片落叶,轻轻放入江中,看着它随战船一同漂远。"让这些空船顺流而下,比十万雄兵更能震慑敌军。"他的声音带着洞悉世事的智慧,"沿途守军见到这些无主之船,必以为江陵已破。等他们查明虚实,至少需要旬月光景。到那时......"他望向江陵城头隐约的灯火,"这座城池早已易主。"

众将听后,面面相觑,渐渐露出恍然的神情。

崔元逊亦抱拳躬身:"末将短视了。"

只见唐军士兵将一艘艘缴获的艨艟舰推入江中。江面上,成群的空船正浩浩荡荡地漂向远方,宛如一支沉默的舰队,执行着它们最后的使命。战船顺流而下,相互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在月色下如同漂浮的幽灵。

三日后的黄昏,巴陵(今湖南岳阳)境内的长江水道上,萧铣任命的交州总管丘和站在楼船甲板上,忽然抬手止住了正在行进的船队。

"总管快看!"副将手指前方江面,声音带着颤抖。只见江面上黑压压地漂来无数战船,桅杆上的"梁"字旌旗歪斜垂落,船体布满箭矢留下的孔洞。最令人心惊的是这些船只全都空无一人,唯有破损的盾牌在甲板上随波滚动。一艘艨艟舰擦着丘和的座船漂过,众人清楚地看见船舷上干涸的血迹。

"江陵......完了?"长史高士廉扶住桅杆,脸色煞白。他注意到有些船只的缆绳上还挂着撕扯下来的战袍碎片,显然是在仓皇间被推入江中的。

丘和沉默良久,忽然下令:"全军后撤三十里,就地扎营。"

"总管!"司马杜之松急道,"万一陛下尚在苦守......"

"你看这些船。"丘和指着江心,"若是寻常败退,岂会不留水手操舟?若是诈降之计,又何须将全部战船尽数放出?"他沉重地摇头,"江陵必是已落入唐军之手。"

就在这时,一叶扁舟逆流而来。舟上使者高举李孝恭的招降文书,绢帛在夕阳下泛着刺目的红光。丘和接过文书,发现上面竟盖着萧铣的传国玉玺,这枚玉玺萧铣向来随身携带,从不离身。

三位大臣相视无言。高士廉忽然对着江陵方向整冠下拜,杜之松则缓缓解下腰间佩剑。丘和望着西沉落日,终于对使者说道:"烦请转告李大将军,交州十万将士,愿降。"

夜色降临时,交州军大营飘起了唐军旗帜。而在百里之外的江陵城头,李靖正望着东南方向隐约的火光,对李孝恭轻声道:"看来,我们的放走的空船又回来了。"

李孝恭心中对李靖不由又增添了许多敬佩。

江陵城在唐军的重重围困中,如同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萧铣独自站在太庙前的石阶上,望着檐角垂落的蛛网,轻声问身侧的中书侍郎岑文本:"朕该如何是好?"

岑文本整了整被夜露打湿的衣冠,缓缓跪地:"陛下,请为满城百姓计。"

翌日的朝会上,萧铣的目光扫过殿下群臣。有人紧握笏板指节发白,有人垂首盯着玉阶的裂缝。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在城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