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破荆门李靖借天时,降五州唐旌映清江(1 / 2)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初,凛冽的朔风初起夔门,吹动长江上连绵的战旗。赵郡王李孝恭按剑立于楼船之首,明光铠在秋阳下泛着冷硬的光泽。他身后两百艘艨艟沿江列阵,帆樯蔽空,桅杆上赤色唐旗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一片流动的火烧云。新任行军长史李靖静立一侧,手中竹杖轻点铺在甲板上的江图,杖梢在三峡最险要的激流处重重一顿,发出清脆的叩击声:"水涨三日,鱼龙皆惊!此天赐良机也。"

帐中诸将面面相觑,脸上写满疑虑。果毅都尉王韶忍不住出列谏道:"长史明鉴,三峡暴涨时舟楫难控,昔年陈将吴明彻便是在此折戟沉沙。末将以为,不如待水势稍缓..."

话音未落,李靖竹杖已如游龙般划向荆门:"萧铣军恃天险为屏,此刻正在江陵大宴群臣,庆贺秋收。若待水退,彼必沿江设寨,届时我军若要强攻,徒增十倍伤亡。"

正当帐中气氛凝重之际,忽有斥候乘小舟破浪来报:"文士弘率三万水军已至清江口!"

此消息令满帐哗然,李孝恭猛拍案几,震得兵符跳跃:"昔韩信暗度陈仓,今日本王便要明破荆门!传令——即刻发兵!"

十月初八辰时,唐军舰队如离弦之箭射入瞿塘峡。但见两岸绝壁千仞,浊浪拍岩声若惊雷,湍急的江流将战船时而抛上浪尖,时而甩入波谷。船工们赤膊操橹,古铜色的脊背上青筋暴起,号子声与江涛声交织成一片。

但见李靖亲立头船桅杆下,白袍在江风中翻飞,每遇漩涡暗礁,必以旗语精准传令。当船队冲过着名的滟澦堆时,一股突如其来的激流将尾船掀得竖立如墙,幸得李靖早有预见,命各船以铁索连环,方免倾覆之厄。

三日后黄昏,荆门守将冯智静正在城楼烹煮新茶,忽见江心浮现诡异帆影。待看清唐军旌旗时,他手中的越窑茶盏当场粉碎,滚烫的茶水溅湿了战袍:"汛期行军...李靖莫非鬼神乎?"

兵贵神速,大梁萧铣守军尚未来得及披甲,唐军先锋已架云梯攀城。更有一支奇兵自西陵峡小道如神兵天降,迅速焚毁江岸箭楼。夜幕初垂时,荆门、宜都双城烽火尽熄,降卒目瞪口呆地看着唐军战舰桅杆上悬挂的湿漉漉的军令,正是李靖亲书"顺天应时"四个墨迹淋漓的大字。

唐军攻下荆门、宜都,几日后,清江口战云密布。萧铣麾下大将文士弘将楼船横列如城,水寨连绵十里,却见唐军舰队反常地泊于上游十里按兵不动。这位萧梁名将捻须冷笑:"李靖欲效火烧赤壁?可惜今日刮的是东南风!"

他不知此刻唐军艨艟底舱内,五百死士正在争分夺秒地往皮囊里吹气。申时二刻,江面突然风向逆转,一阵强劲的东风骤起。刹那间,百艘皮筏如离弦之箭顺流疾冲,筏上唐军皆衔短刀,背负鱼油。文士弘急令放箭,却见皮筏遇箭不沉,转瞬已贴紧梁军楼船。随着阵阵轰响,满载鱼油的陶罐在船壁炸开绚烂火花。

"不好!他们算准今日要起山风!"文士弘惊呼未落,上游唐军主力已借风帆疾驰而下。李孝恭座舰"劈浪号"如蛟龙出水,直冲敌军主将船,床弩发射的铁钩牢牢咬住敌舰船舷。混战中,校尉黄君汉率二十锐卒如猛虎般跃上敌舰,连破三重盾阵,终在舵室生擒正在指挥的文士弘。

主将被擒,梁军顿时大乱。三百艘战舰在江心自相碰撞,着火的军粮顺流飘散,把江水染成诡异的赤粟之色。唐军乘势掩杀百里,直至百里洲头尚见溃兵争渡,丢弃的铠甲兵器在江滩上堆积如山。

战报传至江陵时,萧铣正在铜雀台与群臣赏菊。听闻清江败讯,他怔怔将金剪落入盆中,溅湿了刚写就的《菊赋》。禁军统领见他犹自强作镇定,忍不住跪地泣谏:"唐军距江陵已不足二百里,请陛下速调岭南兵马!"

此时的长江已成唐军坦途。萧铣任命的江州总管盖彦举在浔阳城头望见列阵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