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计划。他先派出数支小股骑兵,伴装与突厥前锋接战,然后佯装不敌,节节败退,刻意示弱。处罗可汗连胜数阵,骄心大起,认为唐军不过如此,不顾部下劝阻,率领大军长驱直入,进入杨师道预先选定的伏击区域,那是一片相对狭窄、不利于骑兵大规模展开的河谷地带。
当突厥大军主力完全进入埋伏圈后,随着杨师道一声令下,灵州军中最为精锐的陌刀手如墙而进,从两侧高地突然杀出!这些手持长大陌刀的壮士,身披重甲,专门克制骑兵。但见刀光如林,挥舞之下,人马俱碎!与此同时,埋伏已久的弓弩手万箭齐发,射住阵脚,切断突厥退路。突厥骑兵在狭窄地带进退失据,优势尽失,顿时陷入混乱。一场激战,从午后持续到黄昏,突厥军大败亏输,处罗可汗在亲卫拼死保护下,才得以狼狈逃脱。
此刻,杨师道考虑的,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影响。这场胜利,必须尽快让长安知晓,既要彰显大唐军威,也要凸显他杨师道的忠勇可嘉。
当两场大捷的详细战报由兵部尚书在朝堂上朗声读出时,太极殿内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李渊的喜悦溢于言表。
他当即颁下圣旨,声音中气十足,传遍大殿:“济州治中吴汲,临危受命,以文臣之身,行武将之责,保境安民,力挫强敌,其功至伟!着即擢升为济州刺史,赐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以彰其功!”
“灵州总管杨师道,沉着果毅,指挥若定,大破突厥,扬我国威,厥功甚伟!加封为左卫大将军,实封三百户,其所部将士,论功行赏!”
封赏既下,群臣拜贺。房玄龄适时出列,进言道:“陛下,此二捷来得正是时候。济州之胜,可极大震慑徐圆朗等东方叛逆,使其不敢再窥觑中原;灵州之捷,则足以警示突厥及各边塞异族,大唐国威不可轻侮。更重要的是,此双喜临门,恰在新政推行之际,宛若天助,可令天下臣民知我新政得天之佑,利于诏令畅行无阻。”
杜如晦也深以为然,补充道:“玄龄兄所言极是。尤其可喜者,乃是吴汲以文官立此赫赫战功,正显陛下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此事传扬开去,对天下寒门士子将是莫大的鼓舞,亦是对那些倚仗门第、对新政阳奉阴违者的一记警钟。”
果然,随着捷报以官报文的形式迅速传遍各州县,各地对新政推行或明或暗的抵触情绪明显减弱。而最直接的战略影响是,正在河北与李世民大军对峙的刘黑闼,得知盟友徐圆朗惨败济州、后方策应的突厥亦被杨师道击退的消息后,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和恐慌,不得不暂缓了预谋中的西进攻势,重新调整部署。
暮色降临。
济州城头,新任刺史吴汲依旧在巡视防务,他望着西方最后一抹残阳,心中并无多少升迁的喜悦,只有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责任。
灵州军帐中,刚刚被加封为左卫大将军的杨师道,则在灯下仔细审阅着送往长安的请援文书和战况细节报告,思考着如何应对突厥必然到来的报复。
而他们都不知道,此刻的长安城中,在两仪殿那幅巨大的地图前,秦王李世民正手持朱笔,目光锐利,紧紧锁定着河北地区。济州和灵州的胜利,为他扫清了后顾之忧和侧翼威胁。一场旨在彻底平定刘黑闼、奠定大唐北方统治的终极决战,其战略蓝图,已在他心中勾勒完毕。战争的巨轮,即将加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