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巨大考验。李世民内心很清楚,朝堂之上,大哥(太子李建成)一系必会借此掀起滔天巨浪。然而,当目光扫过帐外那些疲惫却依旧坚守的将士身影,想到他们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忠诚,想到洛阳城内那些因王世充暴政而水深火热的百姓,想到若半途而废将导致天下再次陷入无休止的战火…一股超越个人荣辱安危的决心,如同熔岩般喷涌而出!功业险中求!为了将士的血不白流,为了天下的早日一统,为了李唐江山的万世基业,这滔天的风险与罪责,他李世民担了!他不仅要抗命,更要向父皇证明,他的坚持,才是真正通向“保全”与“万全”的唯一路径!
决心既下,行动如雷霆!秦王李世民当即奋笔疾书,写就一封言辞恳切又充满自信的奏表,用最坚定的笔触向父皇剖析战局道:“王世充虽拥地看似广阔,然其爪牙早已崩坏,号令不出洛阳孤城!其智已竭,其力已枯,破城只在旦夕之间!”
奏表写好后,李世民担心仅凭文字尚不足以完全扭转父皇的忧虑,必须有一位深谙前线实情、能言善辩且深得父皇信任的重臣亲自解说才行。他立刻锁定了参谋军事封德彝,这位刚从洛阳返回、洞悉一切的老臣,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他郑重地将奏表交给封德彝,恳切而坚定的的托付道:“德彝公!洛阳存亡,天下大势,尽系公此行!务必将此间实情,王贼之困窘,我军之胜势,以及撤军必将引发天下反王再次勾连、后患无穷之恶果,面陈父皇!”
封德彝深知此行干系重大,肃然领命,星夜兼程奔赴长安。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军事部署毫不停歇。他必须抢在窦建德大军抵达前,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他立即下达军令,命令屈突通、李积率主力继续围困洛阳,深沟高垒,日夜佯攻,死死困住王世充;而他本人仍未放弃对洛阳的最后一丝和平努力。他口述了给王世充的书信,由书记官疾书“谕以祸福”,继续劝降,其中言辞犀利地剖析对方困守孤城、粮尽援绝、外援(窦建德)亦将不保的绝境,晓以献城投降尚可保全宗族性命的利害。然而,信使带回的,只有王世充顽固的沉默。这沉默,更加坚定了李世民以铁血手段终结这一切的决心。
几日后,长安太极殿的御座前,封德彝正以其老练的辩才和无可辩驳的前线见闻,进行着一场关乎帝国命运的游说。他指着舆图,声音沉稳而有力的分析道:“陛下,秦王殿下奏表所言句句属实!王世充得地虽多,率皆羁属,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城中粮秣殆尽,人心惶惶,士卒离心离德。王贼本人已是智尽能索,力竭计穷!我军虽暂未破城,然其瓦解只在朝夕之间!陛下明鉴,”说着,封德彝目光炯炯,声音陡然加重,道:“此时若旋师,贼势必复振!王世充得以喘息,窦建德气焰更炽,那些首鼠两端的州郡必会再次观望甚至反叛!反王势力必将更相连结,到那时,想要再图平定,耗费国力民力何止十倍?后患无穷,更胜今日啊!”
封德彝的剖析,字字如锤,敲在李渊心头,尤其是那句“贼势复振,更相连结,后必难图”,精准地击中了皇帝对天下再次大乱、永无宁日的最深恐惧。李渊凝视着这位老臣坚定的眼神,回想着李世民奏表中同样恳切的论断,再权衡着北疆段德操新胜带来的缓冲…终于,他紧锁的眉头缓缓松开,长叹一声,心中撤军的坚冰在现实与亲信的双重说服下悄然融化。
最终,高祖李渊不再坚持那道密诏,默许了李世民在洛阳战场的惊天一搏。帝国的命运之舟,在经历了一次惊险的转向后,再次被推向了李世民所坚信的、通往决定性胜利的激流。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