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冉肇则叛乱,神将李靖显威名(3 / 4)

p>这里的最高峰海拔达2123米,垂直气候差异显着,低海拔地区四季温和,年均温约16.4c,而高山地带则常年云雾缭绕,寒凉沁骨。长江不仅塑造了瞿塘峡的险峻,更在43公里的过境航道上留下黄金水道的印记,其支流梅溪河等水系与丰富的煤炭、石灰石资源共同滋养着这片土地。

“诗城”的美誉让奉节在中华文化长卷中熠熠生辉。李白曾在此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千古绝唱,杜甫寓居夔州两年半,创作了《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茫意境,刘禹锡则汲取当地民歌精髓,留下《竹枝词》的清新韵律。这些诗篇与山水相生相映,白帝城作为文化地标矗立在瞿塘峡口,不仅是刘备托孤的历史现场,更因李白诗作成为世人心中“朝霞与孤鹜齐飞”的浪漫符号。

距城区四十公里的天坑地缝则是大自然另一惊世之作,小寨天坑以深662米、口径626米的规模冠绝全球,天井峡地缝如巨龙蜿蜒37公里,岩壁上的水帘与藤蔓编织出喀斯特地貌的极致美学。

如今的奉节,既承载着千年文脉,又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机。当游客站在白帝城远眺夔门,既能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历史回响,也能看到江岸新城的灯火与穿梭的游轮共绘三峡库区的时代长卷。这片土地以山河为纸、历史为墨,书写着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永恒诗篇。

武德三年(620年)春三月,唐朝朝廷派遣赵郡公李孝恭率三万唐军沿长江而上平叛冉肇则之乱,两军会战于奉节白帝城下。李孝恭轻敌冒进,遭冉肇则部伏兵突袭,\"矢下如雨,唐师为之夺气\",冉氏部众\"据清江天险,伐木塞道\",以滚石擂木阻截唐军,致使李孝恭部\"损折舟师二十余艘,退守白帝城\"。这场失利震动长安,高祖李渊连夜召见卫国公李靖,将巴蜀平叛重任托付于这位传奇将领。

李靖亲率八百轻骑自夔门悄然东进。这支精锐\"皆着藤甲,负短弩\",沿大宁河险滩迂回至冉肇则大营侧翼。当夜月黑风高,唐军以火把为号突袭敌寨,此役\"唐军三冲敌阵,斩将夺旗\"。混战中,阵斩冉肇则骁将慕容三藏。冉军阵脚大乱,李孝恭乘势整军反击,终解危局。

次日,李靖献策李孝恭夜袭敌营,亲选死士三百,衔枚疾走四十里,黎明时分突入冉军大营。《资治通鉴》载:\"靖引兵扣其壁垒,呼声动山谷\"。冉肇则仓促迎战,被李靖部将张宝相斩于马下。

蛮兵见主帅毙命,顿时溃散。此战不仅俘获五千余众,更缴获\"巴蛮铜鼓十二面,环首刀三百柄\",彻底瓦解冉氏部族的反抗能力,尽复夔州至夷陵漕运要道。

三月十七日,李孝恭乘胜分兵。遣左卫将军田世康取道大宁河收复开州,自率主力沿长江东进,连克云安(今云阳)、南浦(今万州)等七城,通州(今达州)守将郑文秀见大势已去,举城归降。在通州城头,唐军发现萧梁残部与蛮族联合的物证,刻有\"大梁永隆\"字样的箭镞与冉氏图腾木符同储一库。

捷报传至长安,高祖李渊特赐李靖金甲一副,诏书中赞曰:\"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此战役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李靖首创的\"精骑突袭+心理震慑\"战术,成为唐代平定西南夷的经典范式;其与李孝恭收复的开、通二州构筑起长江上游防御体系,为次年平定萧铣奠定基础;此战缴获的冉氏铜鼓经改造后用于唐军号令,开创\"以夷器制夷\"的先例。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论:\"靖破冉蛮,孝恭摧梁孽,巴蜀遂为唐室西南砥柱。\"

随后,李孝恭继续挥师南下,战火延至萧铣占据的荆楚之地,萧铣麾下东平王萧闍提率水军三万溯江来袭,于夷陵虎牙滩列巨舰四十艘。

唐军在涪陵江口截击萧闍提的水师。李孝恭采纳李靖\"疲敌之计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