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唐高祖纳降杨士林、朱粲不过是出于战略考虑的逢场作戏(4 / 5)

林愤然斩杀当地监军御史,与豪族田瓒组建三万义军。他们效仿汉代赤眉军,以朱砂涂抹战旗,宣称\"诛人魔,清寰宇\",开始讨伐朱粲军队,从而引发隋末起义军对抗“杀人魔”的淮源大战。

与杨士林共同起义的田瓒是隋唐时期淮安郡的土豪,主要活动于泌阳、桐柏、社旗一带。他出身于桐柏山地区的蛮族世家,与杨士林一同在本郡造反,尽杀官吏。因隋朝淮南郡司户裴腘施行仁政,田瓒的部下放过了裴腘一家性命,后来裴腘的儿子裴守真在唐朝官至司府丞,继承了父亲的仁恕之心,尽施仁慈之政。

淮源大战战场所在地区,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北,正是郦道元《水经注》详述的古战场:\"淮水出平氏胎簪山,潜流三十里,东出桐柏大复山\"。杨士林巧妙利用地形,在淮源庙古碑林设伏。这座始建于东汉延熹六年(163年)的祭祀圣地,其碑文中“淮水始于大复”的地理记载,成为田瓒义军在此布置口袋阵的关键依据。

当朱粲大军沿淮水北岸行进至阳口时,田瓒率领的蛮族弓弩手突然从山崖现身,箭雨裹挟着滚石倾泻而下,将淮水染成赤色。

《资治通鉴》记载此役\"斩首万余,淮水为之不流\"。朱粲仅率数千残部西逃至菊潭县。这个因盛产长寿菊而得名的世外桃源,因朱粲食人军团的到来而弥漫着腐尸恶臭。

唐初的菊潭县相当于现今位于河南省内乡县西北的石盆岗村。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因避其父杨忠之讳,改中乡县为内乡县,同时废郦县置菊潭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内乡县北。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菊潭县被重新设立,治所在今内乡县西北的石盆岗村南。唐代的菊潭县在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被废除,此后其地名逐渐不再作为行政区划使用。

唐代着名诗人李白曾到访菊潭县,并留下了多首描写菊潭美景和菊潭水的诗歌,如《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菊潭的自然风光,也使得菊潭县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

当时,逃至菊潭县朱粲败军为充饥竟挖掘古墓,将墓葬中的尸骨与菊花同煮(见《元和郡县志·邓州》)。曾经\"饮者寿百二十\"的菊潭水,就此成为食人魔最后的葬身之地。

当朱粲残部蜷缩菊潭之际,淮源之战的胜利者杨士林正面临更复杂的政治博弈。这位流淌着蛮族血液的武陵蛮族首领,虽手握五万精锐,却在唐廷的关陇门阀眼中始终是\"化外之人\"。

《旧唐书·杨士林传》记载其帐中议事时\"蛮语与官话并作\",这种文化隔阂促使他必须寻找新的政治支点。而镇守信州的庐江王李瑗,正是连接巴蜀与荆襄的关键人物。李瑗的特殊身份使其成为最佳投效对象,既是李渊皇亲国戚,又是经略长江上游的军事统帅。

击败朱粲后,几经考虑,杨士林决定派遣使者前往信州总管庐江王李瑗那里请求归顺唐朝朝廷。

杨士林命族弟杨士昂携三件重礼渡江:其一为淮源之战缴获的朱粲金印,其二为汉东郡三十八坞堡的联名效忠书,其三竟是南朝陈叔宝的故物——青铜朱雀灯(据《江表志》载,此物原藏于淮源庙地宫)。这份精心设计的投名状,既展示军事实力,又暗含\"承汉接陈\"的政治隐喻。

在信州白帝城的临江阁中,李瑗面对杨士林的使者,展开了一场精妙的政治表演。他先是当众将朱粲金印沉入长江,宣称\"大唐疆域不容妖孽\",旋即却将朱雀灯置于中堂,感叹\"南朝风华犹在眼前\"。

《资治通鉴考异》中披露,当夜李瑗密令录事参军在灯座夹层发现杨士林手书:“愿为殿下守汉南,制萧梁(指萧铣”。这种双重姿态既向长安表忠,又暗中欲与唐朝构建地方联盟,以抑制萧铣割据势力。

此次投降实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