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送来的制书,由都事接受,注明收受日期,并署名,然后由左右司郎中按制书内容分别付与尚书省六部二十四曹。
唐代皇帝也通过发布奏敕来传达政令,对地方官员进行任命、罢免和调动等。奏敕作为唐代官府文书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皇帝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唐代奏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政治制度、社会状况以及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互动等方面的信息。
李瑗此时呈报给朝廷奏敕中称:占据淮安郡的割据势力首领杨士林派遣使者到他那里请求投降唐朝,并将其占据的汉东四郡并入唐朝版图。
隋唐时期的淮安即今江苏省淮安市,隋朝初设淮安郡,下辖今江苏淮安、盐城部分区域,郡治初设于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核心区域)。后郡制调整,山阳县改属江都郡。唐代废郡设州,山阳县改属楚州(治所即今淮安市淮安区)。楚州因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成为南北漕运核心节点,江南物资经此北运长安、洛阳,史称“南北襟喉”。
隋唐时期的山阳县(楚州治所)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属今淮安市主城区的一部分。现淮安市仍保留古运河、镇淮楼等历史遗迹,印证了其在隋唐时期的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的“汉东四郡”主要指汉东、舂陵、淮安、安陆四郡,大致对应今湖北省北部及河南省南部部分地区。
汉东郡治所隋初设于顺义县(今湖北随州市随县一带),辖随州、枣阳等地,是汉东四郡的核心区域。今分属湖北省随州市、枣阳市,两市都是湖北省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今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为随国。秦朝时,随县隶属于南阳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于汉东郡。唐朝时,汉东郡改为随州。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随州改为随县。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随州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等荣誉称号,主要景点包括炎帝神农故里、曾侯乙墓、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等。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随州花鼓戏是当地特有的戏剧形式。
今枣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的东部,枣阳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境内有新石器时期雕龙碑古人类遗址。还有战国时期九连墩楚墓等重要遗迹。
枣阳县原是广昌县,隋初,为避太子讳,广昌县更名为枣阳县。1988年,枣阳县撤县设市,成为襄阳市辖下的一颗璀璨明珠。枣阳市的主要景点包括中国汉城、白水寺风景名胜区等。枣阳作为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是东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舂陵郡治所舂陵县(今湖北枣阳市南),唐初改隶随州。今属地湖北枣阳市及周边区域。
隋初淮安郡辖今河南桐柏、湖北随州北部,唐初并入汉东地区。今属地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湖北省随州市北部。
安陆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市),隋唐时辖安陆、应山等县。今属地湖北孝感市安陆市、广水市。
杨士林是隋末唐初的地方割据将领,武陵蛮族人,隋末群雄之一,隋朝末年,杨士林担任鹰扬府校尉,杀死安陆郡里的官员后占据了淮安郡。主要活动在隋炀帝末期至唐高祖武德初年(约617-621年),是隋唐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其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在淮安郡一带拥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力。作为“家世蛮酋”,他在当地武陵蛮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其势力涵盖汉东、淮河流域一带。
武陵蛮,以盘瓠为祖先,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湘江以西的地区,又称